[发明专利]流量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8683.0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石原孝行;金丸豊文;堀野敏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喷雾系统公司(日本) |
主分类号: | F16K31/64 | 分类号: | F16K31/64;B23Q1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应周围温度的变化线性地控制压缩空气等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用于机床等的控制中的控制台由各种设备构成。其中有如一部分半导体和变压器的发热设备,一般通过冷却风扇和冷却液等冷却控制台内部。
此方法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由于冷却风扇在电源接通的同时工作,因此即使台内的温度低也会工作。因此,消耗了不必要的电(能量)。一部分使用了温度传感器,但由于需要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因此成本增加。因此,一般是冷却风扇在电源接通的同时工作。
2.由于冷却风扇将台内的空气排出到台外,因此必须从某处将排出的那部分空气补充到台内。空气来自台附近(机床附近)并从台的间隙进入台内。因此,进入台内的空气含有灰尘、金属粉、雾气等,经常发生使控制台内的设备类误动作、损伤,停止机床的运转的事情。
3.台上有空气流入口时,安装有阻止粉尘进入的过滤器,但在环境差的条件下,为了防止过滤器堵塞、冷却效果下降,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检查、清扫、更换。因此,是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4.使用冷却液时,台内温度与冷却液的温度相差过大,产生结露,对台内的设备类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现有用于冷却控制台内部的技术,日本专利特开2001-26983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台内温度,在超过设定温度时向台内供给冷却空气的机床的控制台的冷却装置。
此外,作为用于调整空调机的冷热水的流量的技术,日本专利实开昭62-181773号全文公开说明书(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利用对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膨胀、收缩的冷却液等的热驱动构件推动阀棒,比例地调整流量的流量调整阀。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69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开昭62-181773号全文公开说明书
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由于需要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因此成本增加。
此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中,由于利用对应空气温度的变化而膨胀、收缩的冷却液等的热驱动构件推动阀棒,因此存在如何封存石蜡液体、从何处输出膨胀、如何处理不泄漏构造、如何应对泄漏等诸多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成本、容易制造的流量控制阀。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具有:设于入口室和出口室间并使上述两室连通或隔断的阀芯、以及使上述阀芯按压接触阀座的阀簧,其特征在于,将由具有高线性膨胀系数的合成树脂形成的膨胀体的一端相对膨胀体罩固定,使随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位的上述膨胀体的另一端相对膨胀体罩可移动地配置,通过上述膨胀体的另一端的移动,使上述阀芯抵抗上述阀簧而从上述阀座脱离,使上述两室连通,对应周围温度的变化线性地控制流量。
根据本发明能降低成本,使制造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量控制阀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中10升/min的流量特性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中200升/min的流量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流量控制阀的图。
(符号说明)
2 入口室
3 出口室
5 阀芯
6 阀座
7 阀簧
11 阀杆
13 膨胀体罩
15 膨胀体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本发明实施的形态如后述的实施例1及2所述。
实施例1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量控制阀的俯视图,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量控制阀的剖视图。
在阀本体1上设有入口室2和出口室3。在两室2、3间设有通路4,通路4中设有使两室2、3连通或隔断的球状阀芯5。使阀芯5按压接触阀座6的阀簧7通过弹簧压板8调整对阀座6的按压接触力。入口室2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在出口室3上通过配管9安装有喷口10。喷口10向控制台等冷却对象喷出压缩空气。
在与弹簧压板8相反的一侧,阀杆11与阀芯5连接。阀杆11由设于阀本体1的导向孔12引导而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喷雾系统公司(日本),未经喷雾系统公司(日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86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