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投影屏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0719.9 | 申请日: | 2007-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6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E·良;R·米什拉;M·福特;M·蒂夫诺恩;R·伯戈尔德;J·布里克斯;B·沃尔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21/58 | 分类号: | G03B21/5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柴毅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投影 组件 | ||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0710007399.6,名称为“便携式投影屏组件” 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06年2月14日申请的US专利申请顺序号 11/353796(代理人卷号81223-325003)、2006年2月14日申请的US 专利申请顺序号11/353928(代理人卷号81223-325680)和2006年10 月18日申请的US专利申请顺序号11/582765(代理人卷号 81223-356833)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便携式前投影屏组件,更具体地涉及可存放在 小的存放面积中并以与多纵横比适应的方式展开的便携式前投影屏组 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便携式投影屏组件相当笨重。例如,一个80″的投影屏(在 16∶9的纵横比下对角测量的80″)要求使用70″管以便存放投影屏及运 输便携式投影屏组件。对于很多人来说,70″管是不实用的。便携式投 影屏组件的较大的长度(例如70″)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便携式投影 屏组件基于顶部/放下或底部/上升方式展开投影屏的滚轴设计。结果, 由于投影屏的较大尺寸,很多销售投影仪的零售商不愿意买卖投影屏。 另外,有使用支柱悬挂投影屏的便携式投影屏组件。图1-3示出这些 投影屏组件。
少数投影屏组件水平地(也就是侧-侧)展开滚轴。现在,该设 计限于较小的投影屏尺寸,并且这些便携式投影屏组件大多数常用在 桌面显示应用方面。
另外,传统的便携式投影屏固定在一个纵横比。在历史上,便携 式投影屏组件已设计成与高射投影仪的方形图形相适应或与商业展示 的4∶3的纵横比相适应。现时,便携式投影屏已引入了16∶9的纵横比, 用于宽银幕影片的观看。
另外,投影仪的价格已持续地降低,以及投影仪对新的顾客群(如 小业主和家庭娱乐爱好者)是买得起的。这些顾客群常为了两个目的 使用投影器:1)商业展示;和2)家庭宽银幕影片的观看。
因此,要求提供不笨重及便于运输的便携式投影屏组件。另外, 投影屏应足够小使零售商容易买卖便携式投影屏组件。对便携式投影 屏组件的另一个需要是可适应多纵横比,使得企业家可以4∶3的纵横 比作商业展示,并可用同一便携式投影屏组件来投影16∶9的纵横比的 宽银幕电影。
附图说明
图1-3示出现有技术的便携式投影屏组件;
图4A示出了便携式投影屏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B示出了便携式投影屏的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4C示出了便携式投影屏处在收拢或存放模式;
图4D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打开或展开的便携式投影屏的 正视图;
图5A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投影屏的正视图;
图5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投影屏的后视图;
图5C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投影屏的收拢或存储 模式;
图5D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打开的便携式投影屏;
图6A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有伸出的多个支承腿及多 个支承脚的、处在收拢状态的便携式投影屏;
图6B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处在打开状态的便携 式投影屏,其中屏幕已除去;
图6C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打开或展开的便携式投影屏, 该投影屏包括实际的屏幕;
图7A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处在收拢状态的便携 式投影屏组件的俯视图;
图7B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处在打开状态的便携 式投影屏的俯视图;
图7C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打开的屏幕的便 携式投影屏组件的后视图;
图7D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度调节机构的正视图;
图7E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侧视图;
图7F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圆形孔的高度调 节机构的俯视图;
图7G示出了用于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投影屏的另 一种高度调节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07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网络
- 下一篇:图像编码/解码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