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换方法及终端、网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4228.1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6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瑜;马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H04W36/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彭愿洁;李文红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换 方法 终端 网络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换方法及终端、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多载频通信系统中,终端(User Equipment,UE)可以同时与多个工作于不同载频的小区保持连接,UE可以通过多个工作于不同载频的小区接收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HSDPA)数据以及发送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HSUPA)数据。
当UE工作于双载频时,预先设置一个载频为UE的主载频,另一个载频为UE的辅载频,同时配置UE的工作载频为主载频。在双小区HSDPA(Dual Cell-HSDPA,DC-HSDPA)系统中包括一对覆盖区域相同的小区,工作于主载频的小区为主载频小区,工作于辅载频的小区为辅载频小区。其中,覆盖区域相同的主载频小区与辅载频小区构成一个小区对,同时为UE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目前,仅依赖于主载波测量来进行服务小区切换,这样有可能造成,切换后的目标小区的辅载频的信道质量远远差于服务小区的辅载频信道质量,从而使得通信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及终端、网络设备,可以提高终端切换的准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包括:
测量终端的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服务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source;
测量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根据所述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目标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target;
在所述Qsource和所述Qtarget满足设定的条件时,通知网络侧,以使网络侧将所述终端从服务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上报的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以及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所述服务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source;
根据所述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所述目标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target;
在所述Qsource和所述Qtarget满足设定的条件时,则将所述终端从服务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本终端的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第一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服务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source;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第二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目标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target;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Qsource和所述Qtarget之间是否满足设定的条件;
通知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通知网络侧,以使网络侧将终端从服务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以及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
第三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所述服务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source;
第四评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小区的每一个载频的信道质量评估所述目标小区的综合信道质量Qtarget;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Qsource和Qtarget之间是否满足设定的条件;
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将所述终端从所述服务小区切换至所述目标小区。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42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