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4650.7 | 申请日: | 2005-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马尔钦·雷伊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6/00 | 分类号: | H01M6/00;H01M10/00;H01M2/02;H01M2/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 立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组件 | ||
本案为申请日为2005年9月12日、申请号为200510104002.6、发明 名称为“电池组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一个电动装置供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这里使用 的电池单元及电池组件这些概念应该也包括可再充电的储电器(蓄电池) 或者蓄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用于对电动装置、如手操纵的电动工具机供电的电池组件,一般具有 一个由塑料构成的壳体,在该壳体中通常装入多个通常为圆柱形的电池单 元。壳体的内部横截面尺寸一般是这样地选择,以使得这些单元可方便地 装入。为了照顾到这些单元在壳体中确定的位置,这些单元经常以它们的 圆周面抵靠在壳体的一些支撑面上,其中,这些相邻的单元沿着它们的圆 周面的平行的母线相接触。在这些单元的圆周面与壳体之间经常保留一些 较大的中间空隙。在这些中间空隙中的空气作为热隔离体起作用并且延缓 从电池单元通过壳体壁向外界散热。这首先对较新的具有较高功率转换率 (Leistungsumsatz)的电池单元是不利的,因为如果在壳体内部产生的损耗 功率以热量形式没有足够快地从壳体中被导出,则存在电池单元过热的危 险。由于该过热危险,电池组件可转换的功率小。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对电动装置、特别是电动工具机供电的 电池组件,它具有一个由塑料构成的壳体,该壳体接收一个或两个圆柱形 的电池单元,并且该壳体的壳体壁具有至少一个壁区段,该壁区段位于被 装入到该壳体中的电池单元的外圆周面对面,其中,该壳体的壁区段与所 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圆周面沿着该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圆周的至少四分 之一互补地成形并且形状配合地相互抵靠,其中,在具有仅仅两个相邻地 布置的电池单元的电池组件中,所述壳体壁与所述两个电池单元的圆周面 至少沿着每个电池单元的圆周面的一半紧紧地彼此抵靠。
相比而言,本发明的电池组件的优点在于,通过这些或者每个电池单 元的圆周面大面积地靠置在壳体壁上,改善了从这些或者每个单元到壳体 壁的热传导,并且由此也减小了在这些电池单元与外界之间的热阻抗。这 又能够在无自身过热危险的情况下提高这些电池单元的功率转换率。
在具有多个上下相叠地布置的电池单元的电池组件、例如具有一个棒 状壳体的电池组件中,壳体的壁优选基本上沿着这些单元的整个圆周形状 配合地抵靠在它们的圆周面上,而在具有多个相邻地布置的电池单元的电 池组件中,这些单元的形状配合地抵靠在壳体壁上的圆周面的面积大小取 决于在电池组件内部的电池的数量及布置。在具有仅仅两个相邻地布置的 单元的电池组件中,壳体壁及这两个单元的圆周面优选至少沿着每个单元 的圆周面的大约一半紧紧地彼此抵靠,而在具有三个以等边三角形形式相 邻地布置的单元的电池组件中,这些贴靠面优选分别至少大约在这些单元 的圆周的三分之一上延伸。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构型提出,壳体的壁区段及这些电池单元的圆周 面在它们的贴靠面或接触面的区域中相互抵抗地被压紧,由此,在该壁区 段与这些单元之间的热传导可进一步得到改善。
为了压紧抵在单元的圆周面上,壳体可有利地由一种具有足够弹性的 材料制造,以使得壳体均匀地抵靠在电池单元的圆周面上,并且在此情况 下补偿电池单元存在的几何结构上的公差。为了避免与这些单元的圆周面 相匹配的壁区段妨碍这些单元装入到壳体中,壳体壁可符合目的地具有一 个中断部分,该中断部分优选构造成缝槽状的并且垂直于弹性变形的方向 延伸,以使得壳体在电池单元装入时能以一定的尺寸扩张。为了获得壳体 的密封性,紧邻中断部分的壁区段可以彼此重叠并且在重叠区域中在必要 情况下可设置一个密封装置。
在具有一个或多个各由多个以组的方式并排地布置的电池单元构成的 层的电池组件中,可以作为替换或者附加地设置一个芯件,该芯件符合目 的地装入到相邻单元之间的楔形间隙中,并且将这些单元向外压抵在壳体 壁上。该芯件优选构造成一个与壳体分开的部件并且可以例如刚性地与壳 体的封闭装置相连接,以使得该芯件在壳体封闭时压入到相邻单元之间的 楔形间隙中,并且在此情况下使这些单元相互分离且向着壳体壁地被推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46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