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疗用低压抽吸排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5079.0 | 申请日: | 200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8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低压 抽吸 排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低压抽吸排出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从胸部等体腔排出液体和气体的低压抽吸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开胸手术后,为了使内压保持恒定多使用低压持续抽吸排出装置,作为使内压保持恒定的方法一般使用公知的具有调压瓶、水封瓶以及用于储存从胸部排出的液体的瓶的三瓶法,调压瓶用于从一定水柱下导入大气压力以使抽吸压力始终保持恒定,水封瓶用于使从胸部排出的排气潜入水面下并将其引导到排气通路,根据此时产生的气泡来检测气体的排出并检测胸部侧的负压产生程度。
本发明涉及三瓶法,但是三瓶法一般通过连结玻璃瓶制作,虽然存在能够洗涤后再次使用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下述的缺点。
(1)需要广阔的设置场所。(2)组装耗费劳力且需要注意保持容器内的气密。(3)瓶有可能破损。(4)使用后的洗涤、灭菌、保管非常麻烦。
为了改良这些缺点,考虑使用由塑料一体制造的灭菌后的一次性产品,但是整体形成复杂的流体回路,医疗从业者时常以错误的用法使用,并且由于是一体的结构且在使用后丢弃因此存在昂贵的缺点。
针对这些一体构造的一次性产品,在日本特开昭57-160463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更加合理且具有经济性的将分离的集液部和水封部、调压部连结在一起进行使用,并且能够分离、更换集液部的低压抽吸装置。在该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的优点。
即,(1)由于能够仅分离、更换集液部,因此能够与幼儿用的500cc以下的小容量的集液部、或者是成人用或根据治疗目的使用的100cc~500cc的程度以上的各种容量的集液部对应。
(2)能够在使用后仅丢弃集液部,比较经济。
(3)对于开胸手术后的胸腔内抽吸排液,常常将两条排液管插入胸腔内,一条配置在液体容易积存的胸腔的较低的部位,另一条插入气体容易积存的胸腔内上部,能够同时排出体液和气体,并且能够分别检测气体的排出状况和负压产生程度,能够进行非常细致的手术后管理。
但是,由于该方式也是集液部和水封部·调压部分离的形式,因此在万一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连接部在使用过程中脱落的情况下,集液部的气体排出口直接在大气中开口,大气直接与胸腔内连通,存在对胸腔内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以及无法保持微负压状态从而暂时导致气胸状态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挥了上述的日本特开昭57-16046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装置的长处、并且解决了该装置的缺点的低压抽吸排出装置。本发明能够在一个调压装置上连结一个或多个另外成形的将水封部、集液部形成为一体结构的集液器。因此维持了能够根据需要使用一个集液器,或者连结两个或多个集液器,并且能够选择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的相应的必要最小限度的集液容量进行使用的特征,并且维持了能够可靠地使多个集液部维持相同的真空度,能够分别测定来自各排液管的排液量和负压度或排气程度的特征,并且还附加有以下的优点。
由于集液部、水封部成为一体且能够与调压部分开进行使用,即便分开排液部也隔着水封部而不会直接与大气压力相通因此是安全的,因此,
(1)能够安全且容易地更换集液侧瓶。
(2)能够仅使用没有抽吸调压的集液、水封瓶用于自然引流。
(3)在需要进行抽吸调压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的抽吸·调压装置连接进行使用。
(4)手术后的过程良好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在院内步行时,需要使这些抽吸器的便携性优异,期望使其更加小型化、轻量化,由于能够仅将排液瓶、水封瓶分离,因此仅携带排液瓶、水封瓶即可,从小型化、轻量化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并且能够保证安全性。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发挥了现有装置的特征、提高了安全性、扩大了用途、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比较合理、构造简单且容易操作的新型的低压持续抽吸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处于临床使用状态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医疗用低压抽吸排出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医疗用低压抽吸排出装置的一个构成要素的集液器(第二器件)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木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5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