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硫低碳醇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5310.6 | 申请日: | 200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孙予罕;冉宏峰;姜东;李德宝;房克功;林明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7/22 | 分类号: | B01J27/22;B01J37/00;C07C29/153;C07C29/156;C07C31/04;C07C31/08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硫低碳醇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合成气制 备低碳醇的耐硫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以CO加氢合成燃料和化学品为基础的煤基碳一化学的工业化应用, 减少了对有限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对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尤其是国家能 源安全的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煤和天然气为基础由合成气制取 的低碳混合醇(C1-C6的醇类混合物,Higher Alcohols,Mixed Alcohols) 可以充作高效优质燃料添加剂、燃料、化工原料。其具有燃烧清洁、防爆、 防震和高辛烷值的特点,是一条优化利用能源和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已有大量由合成气制备低碳混合醇的报道,其中不乏有前途的催 化剂。综合分析目前所用的低碳混合醇催化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改 性的甲醇合成催化剂(Cu-Zn/Al,Zn-Cr):此催化剂由甲醇合成催化剂加入 一定量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化合物改性而得。代表性的专利有专利 EP-0034338-A2和US Patent-4513100此催化剂虽然活性较高,但反应条 件苛刻(压力为14~20Mpa,温度为350~450℃),高级醇选择性低(一般 小于35%),产物中含水量高(一般为30~50%),对硫非常敏感。(2)改 性的F-T催化剂:法国石油研究所(IFP)首先开发了Cu-Co共沉淀低碳醇 催化剂,仅1985前就获得了四个催化剂专利(US Patent 4122110和 4291126及GB Patent 2118061和2158730)此催化剂合成的产物主要为 C1-C6直链正构醇,副产物主要为C1-C6脂肪烃,反应条件温和(与低压甲 醇合成催化剂相似),但稳定性较差,与第一类催化剂一样,催化剂对硫 极其敏感。(3)Rh基催化剂(如US Patent 4014913和4096164):负载 型Rh催化剂中加入1-2种过渡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助剂后,对低碳醇合成 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对C2+醇的选择性较高,产物以乙醇为主, 但Rh化合物价格昂贵,催化剂易被CO2毒化,由于以上的局限性制约了它 的工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的文献中报道逐渐减少。(4)抗硫MoS2催化剂: 美国DOW公司开发的钼系硫化物催化剂(主要专利见Stevens等人的 USpatent 4882360)不仅具有抗硫性,产物含水少,而且高级醇含量较高, 达30-70%,其中主要是乙醇和正丙醇。此催化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对原料气的H2/CO比要求苛刻(H2/CO摩尔比1.0-1.1),二是催化 剂助剂元素Co极易与CO之间形成羰基化合物,造成助剂元素的流失,影 响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致使催化剂稳定性和寿命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具有耐硫性能好,稳定性好、活性高的催化剂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耐硫低碳醇催化剂表达式为:MC-M1-M2:
以M金属碳化物为活性组分,加入M1和M2金属元素作为助剂,M1∶M2∶M 的摩尔比为0.01-0.5∶0.1-1∶1。
式中M为Mo、W和V的一种或几种;
M1是Fe、Co、Ni、Cr、Mn、La、Y或Ce的一种或几种;
M2是K、Na、Be、Mg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提供的耐硫低碳醇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方法一:
(1)在20~60℃下,搅拌条件下,将螯合剂配制成0.05-1.0mol/L 溶液,用酸或碱调节溶液pH=1-10之间,将金属M的前驱体溶液和金属M1前驱体溶液先后缓慢滴加到螯合剂溶液中,继续1-24小时的搅拌,将得 到的产物在60~150℃干燥1~24小时,即可得到M-M1氧化物前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53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