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5624.6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5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直井克夫;江元和敏;桧圭宪;三枝昌宽;西泽建治;向后美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80;H01G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
背景技术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电分解电池、电 容器(特别是电化学电容器)等的电化学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 合。像这样的电化学装置的电极通常是将活性物质层层叠于具有贯通 孔的板状的集电体上,而该活性物质层包含含有活性物质的大量粒子。
在上述的电极上,为了提高电极的性能而提高集电体和活性物质 层之间的密着性将变得相当重要。为此,对用于提高集电体和活性物 质层之间的密着性的技术做了各种研究。例如,在日本特开 2004-10346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极用芯材(集电体), 所述电极用芯材使相对于金属箔部材的两个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翘 曲乃至毛刺残存,并形成从表背两面开始贯通所述金属箔部材的多个 孔。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翘曲或毛刺位于集电体的表 面,而提高了集电体与活性物质层的密着性,但是有时会有活性物质 层所包含的活性物质和集电体的导电通道上产生偏差的问题。即,在 翘曲或毛刺的附近,由于集电体和活性物质的距离比较近,因此造成 导电通道比较短。可是,位于离开翘曲或毛刺的位置处的活性物质与 集电体的距离比较远,因而导电通道变长。其结果为不能够充分地降 低阻抗,并成为在进一步提高输出特性时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集电体和 活性物质层之间具有高密着性并且阻抗低的电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极,其特征为:具备具有 多个贯通孔的集电体和设置在集电体表面上的活性物质层,
集电体具有从贯通孔的边缘部延伸至该贯通孔之外的突起部,并 且该突起部与集电体的表面所成的角为30~80°。
根据本发明,从电极的集电体开始延伸的突起部和集电体的表面 所成的角为30~80°,由于通过倾斜的突起部被活性物质层包围,从而 产生物理的锚固效果,因此能够实现集电体与活性物质层之间的高密 着性。另外,由于突起部相对于集电体的表面倾斜,所以与像以往那 样相对于集电体的表面垂直延伸的突起部相分离的活性物质也与包含 突起部的集电体的距离变短。因此,导电通道变短,从而能够降低阻 抗。
在此,如果突起部和集电体的表面所成的角为40~60°,就能够更 好地降低阻抗。
另外,优选突起部的前端和集电体表面的距离相对于活性物质层 的膜厚的比为0.24~0.99。在此情况下,在适当保持包含突起部的集电 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的高密着性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阻抗。
在此,作为有效地取得上述作用的构成,具体可以列举为以下方 式:贯通孔为四边形,突起部设置成在构成贯通孔的边缘部的各条边 上分别延伸至该贯通孔之外,在分别设置于各条边的突起部中,从邻 接的两条边开始延伸的一对突起部在挡住贯通孔的方向上延伸,而从 与该所邻接的两条边不相同的边开始延伸的一对突起部在离开贯通孔 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具有高密 着性并且阻抗低的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制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的电极制 造装置100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对电极制造装置100所传送的集电体薄片2A进行说明的 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电极5的构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在图面 的说明中,对于同一或同样的要素赋予同一符号,从而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的概略构成 图。另外,图2是电极1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极1由集电体2和分别被配置于集 电体2的表面和背面的活性物质层3构成。图1所示的电极1优选用 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电分解电池、电容 器(特别是电化学电容器)等的电化学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5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制造方法以及电极制造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