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三级流路塑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7290.6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江恩慧;曹永涛;高航;赵连军;李军华;张林忠;刘燕;万强;张清;夏修杰;赵新建;董其华;黄鸿海;顾霜妹;刘杰;卢冬梅;常华;荆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河 下游 游荡 河道 三级 塑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的方法,其IPC国际专利分类号为E02B 1/00及E02B3/02,特别涉及一种对游荡性河段河势游荡范围进行有效控制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三级流路塑造方法及塑造坝。
背景技术:
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方案是在河道整治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目前采用的是微弯型整治方案。该方案是根据河势演变规律,统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要求,选取一种基本流路作为整治流路;在弯道段的凹岸修建整治工程,控导河势流向。该方案由于弯曲幅度较弯曲性河道大大减少,河道呈微弯型,故称“微弯型整治方案”。
对微弯型整治方案,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与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基础较为扎实,理论相对成熟,整治经验较为丰富。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防洪为主,统筹兼顾,中水整治,洪枯兼顾,以坝护弯,以弯导流,主动布点,积极完善,柳石为主,开发新材”的整治原则与思路,并结合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的实际边界条件和水沙过程,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整治参数确定方法。
通过在黄河下游开展河道整治,游荡性河段河势游荡范围得到有效控制,水流得到了改善,提高了防洪安全,有效地防止了塌滩、塌村,提高了引黄取水的保证率。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微弯型河道整治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河道整治工程是按“中水整治”的思路设计的,工程布设对流量在整治流量附近的中水流路适应性较好,但对于流量较小的小水或大洪水,现有工程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下游河道每年约有300天的时间都处于400~800m3/s的小水过程,小水持续时间大大增加,工程对小水的不适应性表现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畸形河湾增加、工程靠溜部位变化较大或脱河失去对河势的控导作用,小水时畸型河弯对黄河下游的防洪极为不利。能否实现稳定河势与防洪安全的有机结合,稳定河槽与提高输沙能力相结合,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现有微弯型河道整治方案基础上,对布设的河道整治工程进行补充完善,使其不但能够适应中水流路,也能够适应小水和大洪水时的河势流路,逐渐营造出三级流路,达到控制河势流路、增强防洪安全的目的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三级流路塑造方法及塑造坝。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三级流路塑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1)、在设计主河道最外侧修建控导工程坝,控导工程坝为由不透水的土石坝按照弯道半径组成丁坝群,坝顶高程为设计整治流量水位加1m超高;
(2)、在控导工程坝尾部送溜段修建可淹没的潜坝,坝顶高程等于整治流量水位,潜坝坝顶设置防冲设施;
(3)、在两个弯道间直河段的中水河槽内两侧,布设透水桩坝,桩坝坝顶高程与当地800m3/s流量时的水位相同。
(4)、在流量800m3/s以下的小水时,将主流约束控制在小水流路的范围内,槽宽500m,以利于形成相对窄深的枯水河槽;在发生整治流量4000m3/s左右的中常洪水时,由丁坝群形成的控导工程及其送溜段潜坝发挥作用,将主流控制在中水流路范围内,槽宽800~1000m,以利于稳定包括枯水河槽的中水河槽;在发生大洪水时,由丁坝群形成的控导工程发挥控导作用,其下首的潜坝及透水丁坝都过流,大部分水流被约束在两岸控导工程间的河槽内,行洪河槽宽2000~2500m,以稳定洪水期河势。
一种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三级流路塑造的河道整治坝,其特征在于:在河道最外侧修建控导工程坝,控导工程坝为由不透水的土石坝按照一定的弯道半径组成丁坝群,坝顶高程为在发生大洪水时设计整治流量水位加1m超高;控导工程坝尾部修建可淹没的潜坝,坝顶高程为在发生整治流量4000m3/s的中常洪水时整治流量水位的高度;在两个弯道间的直河段的中水河槽内两侧,布设透水桩坝,桩坝坝顶高程与当地800m3/s时的水位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2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手推车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数控螺旋深孔拉床的自动消隙分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