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基站以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7601.9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6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五十岚圭;山田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W4/06 | 分类号: | H04W4/06;H04W52/02;H04W5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纶伟;马建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终端 基站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各种装置上搭载无线LAN接口。针对PC、家电和便携终端等的IEEE802.11的普及尤为显著。IEEE802.11针对层2、特别是MAC层以下的无线LAN技术进行了规定。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技术。这里,对使用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的无线通信进行说明。考虑接入点(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的无线通信基站)和一个或多个工作站(例如便携终端等)进行使用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的无线通信的情况。在接入点下属的全部工作站中包含设定为PS(Power Save)模式的至少一台工作站的情况下,接入点从外部通信网接收广播分组和组播分组后,在接入点内的存储器中临时缓冲该广播分组和组播分组,并且,向工作站发送表示该意思的DTIM信标(DTIM:Delivery Traffic Indication Message),以该DTIM信标的发送周期向全部工作站发送缓冲后的广播分组和组播分组。PS模式是周期性地交替反复进行无线LAN接口接通(Awake状态)/断开(Doze状态)的通信动作,有时称为间歇接收模式。
工作站向接入点通知通信动作是否设定为PS模式、即通信动作是设定为PS模式还是设定为Active模式(无线LAN接口始终接通的通信动作)。工作站在通信动作设定为PS模式的情况下,将向接入点发送的分组内的MAC头的帧控制字段中包含的功率管理比特设定为“1”,在通信动作没有设定为PS模式(即设定为Active模式)的情况下,将该功率管理比特设定为“0”。接入点接收该分组后,对该分组进行解析,判定有无设定为PS模式的工作站。
【非专利文献1】ANSI/IEEE Std 802.11,1999Edition(R2003)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Specificrequirements-Part 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
接入点判定为存在至少一台设定为PS模式的工作站时,缓冲广播分组和组播分组,并且,以设定了表示该意思的数据的DTIM信标的发送周期,向下属的全部工作站发送缓冲后的广播分组和组播分组。该情况下,接入点下属的全部工作站只能以DTIM信标的发送周期接收组播分组,所以,在组播分组为视频流这种实时系统应用的情况下,产生延迟跳动等的品质劣化。如果使工作站在Active模式下进行通信动作,则能够避免这种实时系统应用的组播分组的品质劣化。但是,在接入点下属混合存在有接收组播分组的工作站和不接收组播分组的工作站的情况下,即使接收组播分组的全部工作站在Active模式下动作,如果不接收组播分组的工作站在PS模式下动作,则只能以DTIM信标的发送周期从接入点发送组播分组,所以,产生组播分组的品质劣化。
接着,参照图1具体说明上述这种问题。假设接入点AP1a和工作站的无线通信终端STA1a、STA2a使用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进行通信连接的情况。设无线通信终端STA1a、STA2a设定为Active模式。此时,由于无线通信终端STA1a、STA2a设定为Active模式,因此接入点AP1a能够以任意定时发送组播分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6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