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结构和操作杆结构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8475.9 | 申请日: | 200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2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朗;友成嘉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4 | 分类号: | B60N2/44;B60R2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操作 结构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结 构,当改变座垫的位置或座椅靠背的位置时,由乘客操作该操 作杆结构。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结 构,在该操作杆结构中,座椅安全带(seat belt)延伸穿过的 开口被设置成邻近用于改变座垫的高度位置(vertical position)的升降机构,并且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端部被连接至 座垫的框架。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辆用座椅包括例如座垫和座椅靠背等部 件。乘客就座在座垫上。座椅靠背用作就座乘客的靠背。车辆 用座椅包括将乘客的身体保持在座椅中以在发生碰撞等时提高 安全性的座椅安全带。另外,存在已知的座椅安全带,在该座 椅安全带中,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端部被连接至座垫的框架,从 而即使座垫沿前后方向滑动时也能减小安全带的缩回长度的变 化(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10-278736号公报 (JP-A-10-278736))。
顺便提及,一些已知的车辆用座椅允许上述部件的位置被 乘客选择性地改变。也就是,一些已知的车辆用座椅允许通过 升降操作来改变座垫的高度位置,并且还允许通过倾角调整操 作来改变座椅靠背的背靠位置。注意,通过座垫升降杆(下文 中,称为升降杆)和座椅靠背倾角调整杆(下文中,称为倾角 调整杆)来实施用于改变位置的这些操作,并且升降杆和倾角 调整杆都被配置在座垫的侧部。另外,在外观等方面,合成树 脂罩体(下文中,称为外罩)被安装至配置有升降杆和倾角调 整杆的座垫的侧部。升降杆和倾角调整杆的部分被露在外罩的 外部从而可操作升降杆和倾角调整杆。
如果用于升降座垫的升降机构被安装至连接有座椅安全带 的固定端部的框架,则由于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的开口和升降 机构彼此邻近地定位,因此存在难以确保用于配置升降杆的空 间的问题。另外,以检查预先安装的升降杆和倾角调整杆是否 通过形成于外罩的两个露出口露出的状态实施将外罩安装至座 垫的侧部的操作。因此,当以同时检查升降杆是否穿过外罩的 露出口露出以及倾角调整杆杆是否穿过外罩的露出口露出的状 态将外罩安装至座垫的侧部时,该安装作业需要高安装精度。 结果,安装作业变得复杂,并且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确保在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结构中用于配置升降杆 (座垫升降杆)的空间,该升降杆用于实施升降机构的改变座 垫的高度位置的升降操作,在所述操作杆结构中,座椅安全带 延伸穿过的开口与升降机构邻近地设置,并且座椅安全带的固 定端部被连接至座垫的框架。另外,本发明提高安装外罩(罩 体)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结构,在 该操作杆结构中,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的开口与通过升降座垫 来改变该座垫的高度位置的升降机构邻近地设置,座椅安全带 的固定端部被连接至座垫的框架。操作杆结构包括:升降杆, 该升降杆用于升降机构的升降操作;倾角调整杆,该倾角调整 杆用于通过调整座椅靠背的倾角来改变座椅靠背的背靠位置的 倾角调整操作;以及罩体,该罩体以倾角调整杆和升降杆被可 操作地露在外部的状态被安装成覆盖座垫的侧部。罩体具有第 一露出口和第二露出口,第一露出口朝向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 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以允许插入升降杆,第二露出口朝向车辆 用座椅的前方开口以允许插入倾角调整杆。升降杆包括板状延 伸部和突出部,板状延伸部的一个端部被联结至升降机构,另 一端部朝向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延伸,突出部从板状延伸部的另 一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且突出部插入穿过 第一露出口并露出。
在上述方面中,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的开口与升降机构邻 近地设置,并且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端部被连接至座垫的框架。 因此,即使在难以确保用于配置升降杆的空间时,也可以以使 升降杆可操作地露在外部的方式配置升降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84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