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送管、混凝土输送机械及输送管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9426.7 | 申请日: | 200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军;何正华;于国亮;朱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4 | 分类号: | F16L11/04;F16L58/04;F04B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兆岭;逯长明 |
地址: | 410100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混凝土 机械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耐压的输送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混凝土 的输送管,还涉及到一种具有该输送管的混凝土输送机械,及一种输送管的 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建筑作业时,一般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在输送混凝土 过程中,混凝土泵提供适当的动力,使混凝土泥浆在适当压力作用下通过输 送管道到达预定的地点,以在远离搅拌站的位置进行混凝土浇注或灌注作业。 输送管道由多个输送管顺序相接形成。
在输送混凝土过程中,一方面,输送管的内壁要承受混凝土泥浆流动时 产生的持续性冲蚀和磨损;另一方面,输送管要承受混凝土泥浆的压力作用, 在向较高处或较远处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要承受更高的压力作用。混凝土 泥浆对输送管内壁的冲蚀和磨损要求输送管的内壁具有较高的硬度;混凝土 泥浆的压力作用要求输送管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冲击性。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当前,普遍用内管和外管组合形成输送管。内管一 般为金属材料制成,并通过热加工等方式获得较高的硬度,以满足对混凝土 输送对输送管提出的硬度要求;但是,内管在获得较高硬度的同时,其韧性 会降低。为了防止内管在高压作用下脆裂,还在内管外设适当的外管,外管 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金属材料制作,包覆在内管外,以承受混凝土泥浆的压 力作用,承受压力冲击,防止内管脆裂,同时提高输送管的整体强度和耐冲 击性能。
现有的输送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输送混凝土的要求,但也存在 一些不足:
第一,重量过大。为了保证整体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内管和外管形成的 输送管管壁具有较大的厚度,这就使得金属制成的输送管重量较大。具有较 大重量的输送管会导致混凝土输送机械较大的功率消耗,不利于混凝土输送 机械的节能。
第二,容易结垢,从而降低混凝土输送效率。由于内管由金属材料做成, 混凝土很容易与内管粘连,进而在输送管,特别在输送弯管中结垢,降低混 凝土的输送效率;严重时,还可以会造成输送管的堵管。
第三,安全性能较低。现有输送管失效的形式为输送管管壁磨薄后爆裂 失效,突然的爆裂失效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第四,无法实现输送管中的等寿命设计。在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特 别是输送弯管的各部分的磨损速度并不相同,内管外弧部分的磨损速度大于 内弧部分的磨损速度。由于安装和组装的需要,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管中的内 管无法根据各部分磨损速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厚度,从而无法实现输送管内 管的等寿命设计;这不仅造成材料浪费,还会缩短输送管的维护周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安全性高 的输送管,同时提高混凝土的输送效率。
在第一个目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等寿命 结构的输送弯管。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输送管的混凝土输送机械。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输送管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输送混凝土输送管包括管 口段和管身,所述管口段内端与管身端部固定,所述管身包括管壁和位于管 壁内的内衬,所述管壁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树脂和纤维;所 述内衬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
优选的,所述管身内还具有金属材料制成的连接板,所述管口段为金属 管口段,且与所述连接板固定。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固定在管壁与内衬之间。
优选的,所述管口段的一部分嵌入管身中。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为输送弯管,在横向截面上,所述内衬的内弧部分 的厚度小于其外弧部分的厚度。
优选的,从输送管中线内侧到该中线的外侧,所述内衬厚度逐渐增加。
优选的,所述外弧部分两端部的厚度小于该外弧部分中间部的厚度。
优选的,从所述外弧部分的两端部到中间部,所述内衬的厚度逐渐增加。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混凝土输送机械包括混凝土泵 和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混凝土泵的出口相连,所述输送管道包括上述 任一种输送管。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制造输送管的方法包括:在超 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内衬外表面覆盖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形成管壁,所述 复合材料包括树脂和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94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