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9992.8 | 申请日: | 200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2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泰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泰和 |
主分类号: | F28D15/00 | 分类号: | F28D15/00;F28F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乐慧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路依 温差 交错 吸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借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背景技术
传统借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如引擎冷却水箱、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暖具、或加热装置、或热能传输装置,因其导温流体的流向固定,因此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上各位置形成较大的温度差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将传统利用输送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改良为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通过定流向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3为图1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4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6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9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图10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图11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图12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图13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图14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加串独立导温片3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沿图1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4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沿图1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沿图1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借双向流体泵作双向周期泵送导温流体110的运作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1 流体管路
102 流体入口
103 流体出口
110 导温流体
111 第一分歧流体入口
112 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21 第二分歧流体入口
122 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200 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300 独立导温片
350 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400 共同导温片
500 控制装置
600 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101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泰和,未经杨泰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99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