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回收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1874.0 | 申请日: | 200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3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姜华;陈亚栋;葛新龙;申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润鸿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回收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尾气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所谓空气污染就是指正常的大气中主要含对植物生长有好处的氮气和人体、动物需要的氧气,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当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气体或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等进入大气之后,空气污染就发生了。空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等。
目前,工业尾气的治理方法有三种:一、催化燃烧法:该方法利用某种催化剂来分解或使有机废气燃烧后变成无害气体。缺点是不能回收有机物质,只有投入,而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吸收法:该方法是以特定的某种化学液体来吸收有机废气,然后再进行分离。这种方法的回收率太低,局限性也较大,由于前期投资及运行成本都很高,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三、吸附法:该方法以活性炭物理吸附为主,具有应用范围广,运行成本低,可回收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征,但其局限性也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气回收处理装置,它净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并且结构简单、能耗低、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管理、操作及维修相当方便简洁,不会对车间的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能有效净化各种气体,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一级管体1、一级溶剂吸收塔2、吸收剂喷淋管3、进气管4、电机5、贮液箱6、二级管体7、二级溶剂吸收塔8、排气管9、破坏塔10和吸收剂喷淋管11组成,一级管体1的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上端,另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7的下端,二级管体7的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8上端,另一端连接至破坏塔10的下端,吸收剂喷淋管3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的上端,另一端连接至溶剂贮槽,进气管4与一级溶剂吸收塔2下端连接,贮液箱6分别设置在一级溶剂吸收塔2和二级溶剂吸收塔8下端前侧,电机5分别设置在两贮液箱6和破坏塔10上,吸收剂喷淋11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前端的贮液箱6,另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8的上端,排气管9设置在破坏塔10的顶端。
废气由进气管4引入一级溶剂吸收塔2,吸收剂在塔底经电机5增压后由吸收剂喷淋管3向塔中喷淋吸收剂,废气与吸收剂进行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吸收中和反应后吸收剂回流至塔底循环使用。净化后的废气经一级管体1到达二级溶剂吸收塔8内部,电机5给一级溶剂吸收塔2前端的贮液箱6中的吸收剂增压,通过吸收剂喷淋管11喷淋至二级溶剂吸收塔8内部,废气再次与吸收剂进行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吸收,反应后吸收剂回流至塔底循环使用,净化后的气体通过二级管体7送入破坏塔10,电机5抽取破坏剂向破坏塔10中喷淋,经最后一步处理后从排气管9中排出。
本发明净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并且结构简单、能耗低、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管理、操作及维修相当方便简洁,不会对车间的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能有效净化各种气体,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一级管体1、一级溶剂吸收塔2、吸收剂喷淋管3、进气管4、电机5、贮液箱6、二级管体7、二级溶剂吸收塔8、排气管9、破坏塔10和吸收剂喷淋管11组成,一级管体1的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上端,另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7的下端,二级管体7的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8上端,另一端连接至破坏塔10的下端,吸收剂喷淋管3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的上端,另一端连接至溶剂贮槽,进气管4与一级溶剂吸收塔2下端连接,贮液箱6分别设置在一级溶剂吸收塔2和二级溶剂吸收塔8下端前侧,电机5分别设置在两贮液箱6和破坏塔10上,吸收剂喷淋11一端连接至一级溶剂吸收塔2前端的贮液箱6,另一端连接至二级溶剂吸收塔8的上端,排气管9设置在破坏塔10的顶端。
本具体实施方式净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并且结构简单、能耗低、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管理、操作及维修相当方便简洁,不会对车间的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能有效净化各种气体,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润鸿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润鸿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18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