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2634.2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李勇;黄天寅;潘杨;袁怡;沈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一体化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 置,属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排出诸如厕所用水、洗衣用水、洗澡用 水等生活污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水量也在 大幅度增加,而这些生活污水若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则会污染水质,造成 湖泊、近海的赤藻及水生物、植物的减少,污染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据 报道,生活污水占污染水的比重已达60%以上,因此,治理水质污染的主要 任务在于处理生活污水。
目前,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三大类:
(1)自然生物处理:首先利用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化粪池上清液进入土 地处理或湿地/稳定塘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排入地下或地表水体的水质要求。 土地处理通常采用暗管排水与渗滤床系统,污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成分除了 通过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分解利用外,还可以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植被或 农作物的植物根区被根系吸收利用,得到净化;也有利用经预处理的污水进 行作物灌溉,通过灌溉土地处理后,再用地下暗管将其汇集和排放。就地处 理系统通常利用天然湿地、池塘中的水生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 分解与吸收,或利用稳定塘中的食物链系统完成净化作用。也有专门建造人 工湿地或稳定塘处理系统的实例。该技术构造简单、维护方便、净化效果良 好,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处理系统负荷极低,占地面积较大,受季 节、气温、光照影响限制,设计建造不好或管理不善易产生二次污染。
(2)人工生态处理技术:即通过人工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来处理污 水;例如有的研究者将很多种类的动植物,包括细菌、藻类到植物、蜗牛、 鱼类等多种生物体集中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封闭循环系统,通 过一系列反应减少污水中的营养物和病原体,使它们消化在一个连续的食物 链中。人工生态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构成较为复杂,维护有的技 术要求较高;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生物处理技术:即先用厌氧生物进行预处理,然后接或单独应用各 种好氧生物处理。好氧处理一般采用常规或改进的生物膜法,如高负荷生物 滤池、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等,通过增加生物量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起 到防止污泥流失、降低出水SS的浓度的作用。这些技术具有成熟可靠,效 果良好,管理较为简便的特点,但存在系统构成复杂、填料堵塞等问题,对 于氮磷的去除也较弱。采用以SBR为基础的反应沉淀一体化生物处理技术, 如普通SBR、MSBR、CAST等处理分散型污水,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脱氮 除磷效果,但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较大;此外,高负 荷生物处理对运行维护技术要求高,以及剩余污泥处置等问题是其在农村地 区难于推广的重要原因。
对于分散型、小规模的生活污水的处理,除了要解决上述问题外,还要 求装置的能耗较低、管理维护方便,且要求污泥的减量化较高,而不必经常 排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生活污 水的处理问题。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升回流一体化 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并列设置的厌氧反应室、气升室和好氧反应室,厌氧反 应室的底部设有污水进水口,其顶部设有出水口并与所述好氧反应室底部的 进水口连通;所述好氧反应室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其顶部设有出水口,其 上部设有三相分离区,所述三相分离区的气室顶部设有导气管,导气管插至 气升室的底部,三相分离区的上部设有与气升室连通的出水孔;气升室顶部 的出水口与厌氧反应室连通,且接近气升室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以将气升室 的回流水引入厌氧反应室的下部;所述厌氧反应室的出水口高于好氧反应室 的出水口,气升室的出水口高于厌氧反应室的出水口;所述厌氧反应室的出 水口与气升室的出水口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学院,未经苏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2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卸垛的多功能工具
- 下一篇:车内辅助钥匙的钥匙保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