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3520.X | 申请日: | 200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郭宏伟;鲁维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F23G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污泥 处置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段式污泥处置方法和设备。属于环保设备制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由于其含水量高,成分复杂,且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在干燥过程中有爆炸的可能。目前,污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是填埋和堆肥。填埋处置方式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堆肥根据杀菌及熟化的方法,其肥效及安全性有所不同,这种处置方式可达到资源化的目的,但处理过程较长,且占用大量土地,处置费用亦较高,而对于含有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污泥,则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处置。
干燥和焚烧可使污泥极大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干燥能使湿污泥减量化,但不能实现干污泥的无害化并最终处置,污泥的直接焚烧虽然能做到湿污泥的无害化并最终处置,但该处理方法存在热效率低的缺点。并且,以上两种处置方法干燥过程、焚烧过程通常在不同的设备中进行,干燥用热烟气温度不太高,干燥过程热效率较低,且系统占地面积较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泥干燥焚烧、操作安全连续、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无爆炸危险的两段式干燥焚烧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包括风机、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气固分离装置,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中的干燥段出口与气固分离装置的进口连接,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焚烧段的进口与风机的出口连接;在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的干燥段设有湿污泥加入口,焚烧段设有干污泥加入口。
干污泥在焚烧段焚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直接送入两段式污泥处置干燥段,对加入到干燥段的湿污泥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污泥与尾气排入气固分离装置进行气固分离;收集得到干污泥,干污泥再送入焚烧段作为燃料焚烧,从而实现污泥的彻底处置。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污泥干燥采用烟气作为热介质,干燥过程在极低含氧条件下进行,不会产生氧化、分解和爆炸的危险。
2、高温烟气直接用来干燥湿污泥,提高了干燥过程的热效率。湿污泥直接焚烧需将湿污泥中加热到焚烧炉炉膛温度后才能脱除其中的水份,而污泥干燥只需将湿污泥中所含水份加热到80-100℃就能脱除其中的水份,所以,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比直接焚烧能节省更多的能量。
3、高温烟气直接用来干燥湿污泥,与将高温烟气降温后用来干燥湿污泥相比,动力配置小,减少了动力消耗,降低了污泥处置过程的运行成本。
4、惰性颗粒在干燥室内起到强化传热和传质的作用,使得在同样处理能力的情况下,设备的外形尺寸较小,降低了设备的初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有:风机1、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2、焚烧段2-1,干燥段2-2、气固分离装置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实施污泥干燥焚烧方法的装置,由风机、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气固分离器组成,风机出口与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焚烧段进口相连,两段式污泥干燥焚烧装置干燥段出口与气固分离器进口连接,在污泥干燥焚烧装置上设有湿污泥加入口(位于干燥段)和干污泥加入口(位于焚烧段)。
两段式污泥处置方法是将干污泥送入本装置的焚烧室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进入本装置的干燥室,加热干燥室内预置的惰性颗粒,湿污泥喷在惰性颗粒的表面,受到内、外热源的加热而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污泥与尾气进行气固分离。收集得到干污泥,干污泥再送入焚烧室,从而实现污泥的彻底处置。
干污泥加入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的焚烧室,直接焚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在风机的输送下,进入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的干燥室,加热干燥室内的惰性颗粒,湿污泥由喷在惰性颗粒的表面,受到内、外热源的加热,水份快速蒸发,变成干污泥后进入气固分离装置,实现气固分离,分离后收集得到的干污泥由干污泥输送装置送到两段式污泥处置装置的焚烧段作为燃料焚烧,由此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与干污泥分离后的烟气则送到烟囱排入大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35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