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酸值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4167.7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1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蒋剑春;陈洁;徐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C1/06 | 分类号: | C11C1/06;C11C3/04;C10L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00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值 油脂 制备 生物 柴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领域,主要涉及高酸值油脂裂解-酯化制备 液体燃料油。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唯一可以直接转化得到液体燃料油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利用油脂制 备液体燃料油的方法主要是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柴油 的制备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但是由于自身结构上的缺陷、原料成本的制 约,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例如,生物柴油冷凝点较高,低温流动性差,不适 宜寒冷地区使用;热值也比石化柴油低9~13%。此外,生物柴油存储稳定性差, 容易发生氧化、变质,不易储存。
相比较酯交换法,催化裂解是另一条以油脂为原料的液体燃料油制备方法。 催化裂解法没有甘油的后处理步骤,也没有甲醇回用问题,工艺简单,省去了许 多生产设备。所得到的燃料油热值高,性能与柴油接近。但目前可以有效减少裂 解油中的羧酸含量,降低产物酸值的研究鲜有报道,所得裂解油酸值普遍较高 (>100mg KOH/g),在设备腐蚀、燃料性质上存在潜在的缺陷。因此需采取适 当措施,降低产物酸值,提高收率。若采用常规的与甲醇酯化反应、蒸馏等方法 则会造成原料浪费和较多能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裂解油酸值高、收率低、工艺复杂、原料浪费严重 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酸值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工艺简单、产物燃 料油酸值低,产品转化率高。
一种高酸值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方法为:
向反应釜中滴加酸值范围在20~200mgKOH/g的植物或动物油脂,在搅拌状 态下进行催化裂解,碳酸钠催化剂预先加入反应釜中,催化剂的量为油脂质量的 5%,反应釜内温度为450℃,所产生的裂解油蒸汽经过温度为320~360℃的精 馏柱后,自上而下通入逆流反应填料塔中,同时,将醇蒸汽自下而上通入逆流反 应填料塔中与裂解油蒸汽逆流反应,逆流反应填料塔内装载酸性颗粒催化剂固定 床床层,逆流反应填料塔内温度为60~200℃,在逆流反应填料塔塔底得到产物 生物柴油。
所用醇为甲醇、乙醇或丁醇。搅拌速度为220r/min。逆流反应填料塔内装 载的酸性催化剂固定床床层是成型的酸性MCM-41介孔分子筛、成型的氧化物固 体超强酸、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酸性催化剂负载颗粒活性炭。成型的氧化物固 体超强酸为氧化锆固体超强酸、氧化钛固体超强酸或氧化锡固体超强酸。酸性催 化剂负载颗粒活性炭为硫酸氢钠负载颗粒活性炭、对甲苯磺酸负载颗粒活性炭。 所述的植物或动物油脂为酸化油,地沟油,油酸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沟油。
反应完的醇蒸汽由逆流反应填料塔塔顶导出到醇储罐中,并经回收提纯后, 由加热装置加热再进入逆流反应填料塔反应。
有益效果:
1.采用碱性催化剂碳酸钠,能够改变裂解反应历程,得到的热解产物在组 成、性质上同石油衍生柴油相接近。在裂解过程中引入了搅拌装置,增大了催化 剂与原料油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2.催化裂解装置中加入精馏柱,可有效控制产物裂解油的分子量,使裂解 油能够具有与柴油相近的馏程。
3.裂解油直接通入逆流反应填料塔与醇蒸汽反应,减少了冷凝单元操作, 降低了填料塔的热量输入。
4.降酸值是在常压下反应、温度要求不高,反应条件容易控制。
5.利用逆流酯化反应,降低裂解油的羧酸含量,实现了连续化操作。醇和 催化剂回收利用率高,反应体系能耗低、污染少、节约成本。
6.产物的转化率较高,冷凝点低,低温流动性能好,富含高燃烧稳定性的 直链结构烷烃、烯烃化合物,更接近石化柴组分,物性接近石化柴油。
7.选用的油脂和醇类均属可再生资源。
本发明有效利用了精馏柱和逆流反应填料塔,优化了反应工艺条件使酸值显 著降低,操作简便,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1-生物油脂储罐,2-恒流泵,3-裂解反应釜, 4-催化剂,5-第一加热装置、10-第二加热装置,6-精馏柱,7-逆流反应填料塔, 8-产品储罐,9-醇蒸汽,11-醇储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1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倒翻后灯内酒精被锁住的安全酒精灯
- 下一篇:仿生型笔记本电脑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