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海滨木槿为砧木嫁接培育耐盐型木槿属苗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249.1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芦治国;殷云龙;於朝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滨 木槿 砧木 嫁接 培育 耐盐型 苗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树木定向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以极耐盐的植物海滨木槿为砧木,通过嫁接技术定向培育耐盐型的优良经济、观赏木槿品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约18000km的滨海地带和岛屿沿岸,广泛分布着各种滨海盐渍土,滨海盐渍土中富含可溶性盐分,1m土层的含盐量一般均在4g·kg-1以上,高者可达20g·kg-1左右,上下土层盐分分布基本一致。南方滨海地区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含量较北方滨海地区的低,1m土层内的含盐量一般在3~12g·kg-1。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盐土资源,特别是我国海岸带盐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亟待开发利用和保护。由于滨海盐碱地区土壤条件苛刻,适宜在我国滨海盐碱地区造林的植物材料相当有限,这已经成为限制我国滨海盐碱地治理、沿海防护林营造和滨海生态系统建立的主要瓶颈。因此,培育和引种能适应高盐分环境的优良耐盐碱植物,通过生物措施改良滨海盐碱土,对改善我国滨海盐碱地生态系统,丰富盐碱地景观,增加树种多样性,提高土地生产力,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约40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属多数种类花朵大而艳丽,观赏特性高,是一类重要的园艺栽培植物。国内外新近研究报导,木槿属植物在化工、食品添加剂、油脂等工业用途方面以及沿海滩涂绿化方面也具有较大前景,该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木槿属植物的应用和栽培过程中,人们发现该属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特别是海滨木槿、黄槿等,能耐受海水较长时间的浸泡而正常生长,海滨木槿和黄槿均为典型的亚热带分布植物种类,自然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日本也有少量分布,受到耐寒性差生物学特性的抑制,在滨海盐碱地推广应用面积有限。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广泛的引种了具有优良特性的木槿属植物,通过近十年的引种驯化,海滨木槿已经能够在江苏沿海栽培并正常开花结实,这预示着这一树种通过科学的引种驯化,其子代的耐寒特性得到了提高。
木槿属模式种木槿(Hibiscus syriacus)在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广泛分布,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世界登录的木槿品种有200多个,被韩国视为国花,在我国木槿及其栽培品种主要作为城乡绿化观赏应用,另外,在江西、福建等省区有规模化的种植,采收花、叶作为蔬菜和医药用途。本属的其它植物种类如吊灯花、扶桑、木芙蓉等全世界有数千个栽培品种,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且具有不同观赏或经济用途的植物种质资源,通过杂交或嫁接技术的研究,有望培育出具有一定耐寒性的耐盐型木槿属植物,扩大木槿属植物的栽培应用范围,丰富我国滨海盐碱地植物应用的种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一定观赏、经济用途的木槿品种,能够耐受3~12g·kg-1的土壤盐浓度,在我国广大的滨海盐碱地推广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以海滨木槿为砧木嫁接培育耐盐型木槿品种的方法实现的,试验表明海滨木槿对木槿及其品种具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耐盐型木槿属苗木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1)以通过引种驯化,提高耐寒性的海滨木槿子代为亲本,通过扦插、播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种苗,经过一年的养护管理,作为砧木。
2)选择具有优良目标性状的木槿属植物木槿、光籽木槿、华木槿品种作为接穗。于春季接穗萌动前采取硬枝切接或劈接的方法获得耐盐的嫁接植株,嫁接苗成活后及时剥除砧木的萌蘖,于7-8月间接穗接口处愈合良好时去掉绑扎接穗的胶带,植株生长健壮后,在盐碱地栽培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因为采用了通过驯化提高了耐寒性的海滨木槿子代作为砧木,接穗也是耐寒性强的种类,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沿纬度推广应用的面积;
2)由于采用了嫁接的方法,借助砧木已经发展良好的根系,嫁接成活后,植株生长旺盛,加速了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提前开花结实;
3)通过盆栽试验表明,嫁接繁殖的一年生木槿品种可以在6g·kg-1的盐土环境上正常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