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热脏煤气蓄热式烧嘴单侧布置加热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723.0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5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虎;马翠芝;高晓丽;高建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龙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5/08 | 分类号: | F23C5/08;F23D14/22;F23D14/48;F23D14/6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72江苏省无锡市滨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热脏 煤气 蓄热 式烧嘴单侧 布置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热炉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燃热脏煤气蓄热式加热炉。
背景技术
热脏煤气应用于加热炉,最早采用套筒式烧嘴,炉尾烟道设空气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有了蓄热式高风温燃烧技术后,燃热脏煤气蓄热式加热炉也得到了发展,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使热脏煤气充分燃烧,解决煤气中灰尘、焦油堵塞蓄热体而影响加热炉正常使用是热脏煤气蓄热式技术的发展目标。
现有技术中,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烧嘴布置方式和燃烧产物流程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当一侧的蓄热烧嘴正在燃烧时,另一侧由引风机在抽风,未完全燃烧的燃料和高温烟气构成的燃烧产物一起被抽进对面的蓄热烧嘴,并被排出,引起燃料浪费达20%以上;而且上述的燃烧产物在另一侧的蓄热烧嘴内还会形成二次燃烧,容易烧坏蓄热烧嘴内的蓄热体;另外,高温烟气进入另一侧的蓄热烧嘴时,由于燃料未完全燃烧,其中带有灰尘、焦油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蓄热烧嘴内积聚,容易堵塞住蓄热体,影响蓄热式加热炉正常工作,维修工作复杂且维修频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能有效简化操作及维修工作,降低维修频率,并大大提高使燃料利用效率的燃热脏煤气蓄热式加热炉。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所述热脏煤气蓄热式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上安装有点火烧嘴和至少一个蓄热燃烧单元,其特征在于:蓄热燃烧单元包括第一蓄热烧嘴组和第二蓄热烧嘴组,第一蓄热烧嘴组和第二蓄热烧嘴组安装在炉体侧壁上,布设在炉体的单侧。
所述第一蓄热烧嘴组和第二蓄热烧嘴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上蓄热烧嘴、下蓄热烧嘴、煤气快切阀和换向阀,上蓄热烧嘴和下蓄热烧嘴上分别设有燃料进口和空气进口,燃料进口通过煤气快切阀与煤气管路系统相连通,空气进口通过换向阀分别与空气管路系统、烟气管路系统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蓄热烧嘴组和第二蓄热烧嘴组分别包括两个上蓄热烧嘴、两个下蓄热烧嘴、两个煤气快切阀和一个换向阀,其中同一垂直方向上的上蓄热烧嘴和下蓄热烧嘴的燃料进口分别通过一个煤气快切阀与煤气管道系统相连通,两个上蓄热烧嘴和两个下蓄热烧嘴的空气进口分别通过换向阀与空气管路系统、烟气管路系统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蓄热烧嘴和下蓄热烧嘴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喷口砖和蓄热体,喷口砖前端为喷口,其后端通过煤气快切阀与煤气管路系统相连通;蓄热体与喷口砖相通,并通过换向阀分别与空气管路系统、烟气管路系统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两侧炉墙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不大于6m。
本发明结构合理,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加热炉区的蓄热烧嘴及管道布置,从而简化了加热炉的操作及维护工作;增加燃料的燃烧流程,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而且延长蓄热体堵塞周期,降低了维修频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式烧嘴布置示意图。
图2为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的燃烧产物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蓄热式烧嘴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燃烧产物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1-蓄热燃烧单元、2-第一蓄热烧嘴组、3-第二蓄热烧嘴组、4-炉体、5-点火烧嘴、6-上蓄热烧嘴、7-下蓄热烧嘴、8-蓄热体、9-喷口砖、10-煤气快切阀、11-换向阀、12-煤气管路系统、13-空气管路系统、14-助燃风机、15-烟气管路系统、16-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主要由炉体4、点火烧嘴5、蓄热烧嘴6、下蓄热烧嘴7、煤气快切阀10、换向阀11、煤气管路系统12、空气管路系统13和烟气管路系统15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龙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龙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安装孔结构的汽车轮毂
- 下一篇:自行车三叶绚彩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