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826.7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孝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0 | 分类号: | B60K15/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单一 燃料 供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NG(液化天然气)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闭环控制多点喷射的单一燃料供给系统,此系统达到改善燃烧,提高性能,降低排放和气耗的目的。
背景技术
世界范围内,近10年来LNG产量以年20%速度增长,产量和消费量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全球约有6000多辆LNG汽车,数十个加气站在运行。其中美国有40个LNG加气站投入使用,作为清洁汽车燃料LNG比CNG(压缩天然气)更经济、更安全、更高效。“十五”期间,长沙和乌鲁木齐作为首批示范点开展LNG公交示范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长沙、乌鲁木齐、贵阳、广州等城市将继续推进LNG公交示范工程;海南将作为区域性示范点推广LNG汽车。从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看,加快LNG的开发利用,特别是LNG汽车的开发,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石油能源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LNG作为汽车燃料特别值得推广。
目前市场上的LNG汽车多采用整车下线改装的方式生产,燃料供给系统多采用机械式混合器燃料供给方式,燃料经济性和排放相对较差,发动机响应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其具体为一种多点喷射,闭环控制的LNG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通过电控单元对燃气喷射装置精确控制,控制燃气的喷气时刻及喷气脉宽,从而精确控制喷气量从而解决机械式混合器燃料供给方式,发动机响应慢和排放相对较差的缺点,与普通的机械式混合器的燃料供给系统相比,他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确等特点。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气耗及排放、新型LNG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通过专用的电控单元装置和燃气喷射装置,精确控制燃气喷射量,从而达到降低排放和气耗的目的。
当发动机工作时,液化天然气LNG从储气瓶流经手动截止阀、单向阀,经蒸发减压器汽化调压到2~3bar输出,经电磁阀、进入燃气喷射器,通过燃气喷射器,喷入进气歧管内,吸入发动机汽缸内燃烧做功。电控单元收集发动机水温,转速,氧传感器,天然气压力温度等信号,精确控制燃气喷射器量燃气喷射量,从而达到发动机高输出低排放和低气耗的目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LNG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电控单元ECU和燃气喷射器,该燃气喷射器分别连接燃气供给装置和发动机,该电控单元ECU控制所述燃气喷射器。
所述电控单元ECU对燃气喷射器的控制包括控制燃气的喷气时刻及喷气脉宽,从而控制喷气量。
所述电控单元ECU还连接发动机,并收集发动机的相关信号。
电控单元ECU收集的信号具体包括发动机水温,和/或发动机转速,和/或氧传感器信号,和/或天然气压力、温度。
所述燃气供给装置包括LNG储气瓶及其传输管路。
还包括一蒸发减压器,其设置在LNG储气瓶与燃气喷射器之间,一端连接LNG储气瓶,另一端连接燃气喷射器。
所述蒸发减压器用于将LNG储气瓶传送的液化天然气转化为2-3bar的低压气体。
LNG储气瓶与蒸发减压器之间的管路设有截止阀和/或单向阀。
蒸发减压器与燃气喷射器之间设有电磁阀。
所述燃气喷射器喷出燃气经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缸内。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进气歧管多点喷射,闭环控制,可以达到高性能、低气耗、低排放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LNG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示意图
1-LNG瓶,2-手动截止阀,3-单向阀,4-蒸发减压器,5-电磁阀,6-电控单元(ECU),7-燃气喷射器,8-发动机热水,9-进气歧管,10-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可以为一种LNG汽车单一燃料供给系统,主要包括LNG储气瓶,手动截止阀、单向阀、蒸发减压器、电磁阀、燃气喷射器、电控单元装置(ECU)等。当发动机工作时,通过蒸发减压器把LNG储气瓶的液化天然气转化为2~3Mpar的低压气体,通过燃气喷射器,喷入进气歧管内,吸入发动机汽缸内燃烧做功。电控单元收集发动机水温,转速,氧传感器,天然气压力温度等信号,精确控制燃气喷射器量燃气喷射量,从而达到发动机高输出低排放和低气耗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8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