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源欠电压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0094.2 | 申请日: | 200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3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蔡浩勇;王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40 | 分类号: | G01R31/40;G01R31/42;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44266 | 代理人: | 欧阳启明 |
地址: | 51806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电压 检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欠电压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在要求较高的电源电路设计中,一般都要进行各电源的检测以判断电源工作的状态,以便在超出设定的电压值时对电源进行保护而不至于烧坏电源或者产生其它意外事故,其中欠压检测是最常见的检测方式。
电源检测的目的是预防电源在短路或其它异常状态下出现安全事故。现有的电源检测通常采用如下的两种方式之一:一种是电源内部检测,比如供电电源自己具有欠压保护功能,这种保护不是十分及时准确,原因是电源都有一定的功率余量,外部电路短路等有时还在电源允许的功率范围内,可是已经存在安全隐患;另一种方式是另加电路,当检测到异常电压波动比如欠压时,给出一个电平,由控制器件比如CPU等发出重新复位或者关断电源的指令,从而保护设备不再出现安全隐患。另加电路的方式虽能起到检测电源电压的作用,但是电路大多较为繁杂,性价比差,极大地影响了其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欠电压检测电路,旨在解决对电源欠电压进行检测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源欠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基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源,集电极连接电源控制端,所述需要检测的电源电压下降到设定值时,所述三极管集电极电压反转,用来向所述电源控制端输出欠电压报警信号。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源(VDD)、PNP型三极管(Q11)、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其中:所述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端,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11)的集电极,所述电源(VDD)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2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需要检测的电源。
更具体的,所述三极管(Q11)工作在从截止转向饱和导通的临界状态,所述三极管(Q11)基极电压下降到设定值时,所述三极管(Q11)从截止转向饱和导通,其集电极由高电平转向低电平,用来向所述电源控制端输出欠电压报警信号。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源VCC,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串联后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和电阻R5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1;所述二极管D2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2;所述二极管D3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6和R7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3。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源(VDD)、NPN型三极管(Q21)、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其中:所述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端,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1)的集电极,所述电源(VDD)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需要检测的电源。
更具体的,所述三极管(Q21)工作在从饱和导通转到截止的临界状态,所述三极管(Q21)基极电压下降到设定值时,所述三极管(Q21)从饱和导通转到截止,其集电极由低电平转向高电平,用来向所述电源控制端输出欠电压报警信号。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源VCC,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串联后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
更具体的,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和电阻R5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1;所述二极管D2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2;所述二极管D3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6和R7的连接点,负极连接需要检测的电压源V3。
更具体的,所述电源控制端用来根据所述欠电压报警信号控制所述需要检测电压源关断或者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