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传爆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0394.0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6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士学;杨波;吴旭东;张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锦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9/00 | 分类号: | G01M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爆试验装置,尤指一种容积在20立方厘 米以下的隔爆型的小型传爆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为了检测各种在易爆炸性环境中工作的各种设备的安 全性,对于一些在易燃易爆性环境下工作的设备来说,要求这 些设备具有良好可靠的防爆性能,防爆设备根据防爆的特性分 为多种,其中的隔爆型防爆设备,是通过在该防爆设备的外侧 包裹一个密闭腔体,通过这个腔体来将其内部引起的爆炸与外 部易燃环境隔绝的方式来防爆,为了试验这些防爆产品所用的 密闭腔体的可靠性,就会用到各种的传爆试验装置来进行防爆 测试,不同的传爆试验装置的检测室容积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 影响,目前常见的传爆试验装置的实验都要用到爆炸性混合气 体来进行试验,通常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检测既要求传感器与危 险气体接触,又不能将内部电路中的能量传到外部环境当中, 通常情况下传爆试验装置的气体检测室的容积都比较小,最为 常见的是使用金属粉末冶金烧结型和金属烧结型两种限燃器, 对于金属烧结型限燃器来说,该限燃器既能使气体通过限燃器 到达传感器,又能控制在检测室的产生的爆炸能量不至于引燃 外部环境,对金属粉末冶金烧结型或金属网烧结型限燃器来说, 其厚度和空隙度对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影响较大,减小厚度和加 大空隙度有力提高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但也容易产生传爆,在 实际的应用中,对于容积较小的传感器测试室应如何选择防爆 参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公知的隔爆型防爆外壳防爆试验参数最小容积规定 为100立方厘米(国标GB3836.2、IEC60079-1),对于容积小于 100立方厘米的爆炸性环境来说,所用电气设备隔爆外壳常见的 两个参数:“最大安全间隙”和“防爆接合面宽度”等,通常都 按100立方厘米容积的参数进行试验,而在理论上,对于容积 小于20立方厘米的隔爆型防爆外壳来说,其“最大安全间隙” 和“防爆接合面宽度”应该低于容积为100立方厘米的“最大 安全间隙”和“防爆接合面宽度”,但在实际应用中,限于试验 设备的条件,容积小于20立方厘米的隔爆型防爆外壳的最大安 全间隙”和“防爆接合面宽度”往往不能很好地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缺点,提供一种对容积 小于20立方厘米以下隔爆型防爆外壳的“最大安全试验间隙” 和“防爆接合面宽度”等参数进行测试的传爆试验装置。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小型传爆试验装置用于测试防爆 参数,该小型传爆试验装置包括在一个金属外试验腔体内设置一个 独立的内试验腔体,该金属外试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腔体共用一 个底座,在内试验腔体和外实验腔体两个实验腔体内均设置进/出气 管,内实验腔体的进气管与外实验腔体的出气管在底座外部通过截 止阀连通,该金属外试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腔体的腔体内均装有 电子点火电极,该金属外试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腔体的腔体之间 通过上述截止阀连接,该截止阀在测爆时关断,内试验腔体上盖在 外实验腔体内与底座螺纹连接,该内、外试验腔体之间使用内试验 腔体上盖上面的金属烧结型呼吸装置连接。
该金属外试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腔体内同时通入爆炸性混合 气体且在内试验腔体点燃时,爆炸通过内试验腔体上盖的螺纹或金 属烧结型呼吸装置可传递致外试验腔体,通过爆炸在内、外试验腔 体之间的是否传爆来确定内试验腔体上盖上面的螺纹防爆参数“最 大安全间隙”和“防爆接合面宽度”,同时也可以通过爆炸在内、外 试验腔体之间的是否传爆来确定内试验腔体上盖上面的金属烧结型 呼吸装置的防爆参数“烧结金属的厚度”和“空隙度”,该金属外试 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腔体之间通过截止阀连接,在测爆时截止阀 关断,通过内、外试验腔体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变化来判断是否传 爆,在测爆时截止阀关断。上述的金属外试验腔体和独立的内试验 腔体的腔体内均装有电子点火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锦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锦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