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在线监管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0809.4 | 申请日: | 200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2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熊小伏;刘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G06Q10/00;G06Q50/00;G07C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胡正顺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安全 器具 在线 监管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设备管理。
技术背景
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事关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其中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又是重中之重。电力系统、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是要求在运行中保障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变电站的安全工器具是保障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加强安全工器具的监管和使用,提高其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变电站常用的安全工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接地线、高压验电器、绝缘杆、绝缘板、绝缘手套、绝缘靴,还有带电显示装置、误入带电间隔报警装置和安全标志等,种类繁杂且量大。这些安全工器具是电力职工进行运行操作维护的日常使用设备,是保障相关人员和电力系统安全的必备措施。
长期以来,变电站安全工器具的监管多采用纸质文档记录方式,也采用新的技术措施,在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室安装固定的工器具架,安全工器具放入定制的包装桶里面,包装桶在放在工器具架的固定位置,压住该位置的预设触点后,启动继电器点亮指示灯。通过指示灯的状态反应该工器具是否在规定的位置。然而,实际使用情况表明,这种安全工器具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缺点:
1.当安全工器具放置位置的触点接触不良时,导致位置指示不准确,无法准确确认安全工器具当前状态、有无丢失,难以保证操作队人员到达现场后的使用需求;
2.不能反应安全工器具的定期检验时间,不能起到预先提示作用,超期未检、漏检现象时有发生,给变电运行检修、维护工作造成安全隐患;
3.对安全工器具的历史状态无记录,不能提供查询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变电站安全工器具监管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在线监管系统及其方法,具有能够保障安全工器具的技术状态良好、数量足额、使用规范、过程管理自动化,能实现变电站安全工器具远程在线自动监管等特点。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在需要管理和统计的电力安全工器具上粘贴电子标签,并为每一位有权使用安全工器具的相关安全工器具使用人员分配一个粘贴有电子标签的电子身份标牌,将电子自动识别装置装置于各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室内(装置具体位置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然后通过监控计算机的人际交互界面对系统分别进行组织单位结构设置、系统监管人员权限信息(包括用户名和密码)设置、安全工器具使用人员登记(包括姓名、编号、所属单位、使用安全工器具的权限等)并与电子身份标牌一一对应、安全工器具登记(包括安全工器具的名称、编号、检验时间、检验周期、放置位置等)并 与粘贴在安全工器具上的电子标签一一对应等设置程序。
当安全工器具使用人员进入安全工器具室内携带安全工器具经过探测器监测范围时,该变电站的电子自动识别装置采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扫描电子标签,监测该人员的身份是否有权限借走其携带的安全工器具,若该人员没有佩戴相应权限的电子身份标牌(包括权限不足或无证人员),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如果人员权限与安全工器具权限相符则正常借出或归还安全工器具,系统进行登记并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
上述过程均会生成报表并存储于数据库,系统监管人员可根据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从任意一台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以网页浏览器方式登录系统的监控端人际交互界面,可通过该界面查看各变电站中安全工器具的借出、归还和到期需检测状态,还能够根据各种查询条件,实时的查看安全工器具的具体信息,并具有对某具体安全工器具的历史报警记录进行查询功能,系统还会对缺失的安全工器具和将要进行定期检验的安全工器具通过人际交互界面向监控人员以醒目的图形及声音自动发出警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在线监管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标签、电子自动识别装置、管理中心服务器和监控计算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