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养殖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0894.4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5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邵承斌;熬黎兴;卢辉;思显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00 | 分类号: | C12P1/00;C02F1/5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盛元坤 |
地址: | 400067***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殖 废水 生产 微生物 絮凝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使用微生物制备化合物或组合物的方法,特别涉及使用微生物培养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絮凝剂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食品生产和发酵等工业领域中。通常将絮凝剂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和生物高分子絮凝剂三大类。微生物絮凝剂属于生物高分子絮凝剂的范畴。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生长代谢至一定阶段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它是一种可以使水体中不易降解的悬浮颗粒、菌体细胞和胶体粒子等发生凝聚、沉降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它易于分离,沉降速率高,容易降解,而且其降解产物无毒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具有很好的净化和脱色作用,是一种适应性广、高效安全的絮凝剂。
目前,国内外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还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其主要原因是产量过低或生产成本过高。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件对比技术CN101225405A于2008年7月23日公开,它是以淀粉废水作为碳源,利用复合氮源生产微生物絮凝剂,工艺为COD为1.2-1.5万mg/L的淀粉废水经曝气预发酵后,加入200-500mg/L的氮源、300-800mg/L的磷、10-25mg/L的硫酸镁,调至pH6.0-8.0,高压灭菌后接入克雷伯氏菌属种子液,经生物摇床曝气,培养24-44h后收获絮凝剂粗品;它还公开了该微生物絮凝剂的使用方法,将它与钙离子、铝离子或铁离子复合使用,其中钙离子投加浓度72-180mg/L,铝离子或铁离子均在0.2-0.6mg/L范围内。据称,该微生物絮凝剂可以获得高的絮凝效率和少的投加量,进行水处理时能降低水处理费用。但上述对比技术CN101225405A存在以下主要缺陷:用淀粉废水只能提供碳源,来源有限;氮源为硫酸胺和脲的复合物,且添加的量较大,还要添加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成本增加;所述的克雷伯氏菌属种子液,其制备技术不清楚,实施有困难。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拟以富含N、P、K的养殖废水作为碳、氮源,提供一种用养殖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方法,使之碳、氮源来源更廉价广泛,培养成本更低,使用效果更好,更容易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同时能废物综合利用,以废治废。
采用以下技术方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一种用养殖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方法,由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菌株种子液的制备和微生物絮凝剂的获取三步过程组成。
一、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经稀释、富集培养,划线分离,筛选出生长旺盛、半透明、粘稠、光滑凸起的单个菌落,再用镜检确定得到较纯的菌株,最后用絮凝效果实验对初筛菌株进行复筛,获得絮凝剂产生菌菌株。
二、菌株种子液的制备
先按重量份水1000份、牛肉膏2~4份、蛋白胨7~12份和食盐4~6份的比例,配制pH值为6.0-8.0的种子培养基,再将絮凝剂产生菌菌株植入其中,在25-35℃、120-150r/min生物摇床转速下发酵培养24h,光密度为1.4~1.6的发酵液即为菌株种子液。
三、微生物絮凝剂的获取
先按1升COD浓度为1000-10000mg/L的养殖废水加入0-4g葡萄糖作为补充碳源、加入0-1g(NH4)2SO4作为补充氮源的比例,制得初始pH为6.0-8.0的养殖废水发酵培养基,高压灭菌,再按100ml养殖废水发酵培养基加入菌株种子液0.5-2ml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种至养殖粪水发酵培养基中,最后在25-35℃、120-150r/min摇床转速下曝气发酵培养36-48小时,获得的上层清液即为微生物絮凝剂产品。
在本发明的微生物絮凝剂生产方法中,所述的养殖废水为猪、牛、羊、鸡、鸭等畜禽排泄物及养殖场冲洗后的混合废水,最好是养猪场废水。
按照本发明生产方法所获得的微生物絮凝剂产品用于废水处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无机絮凝剂、钙离子、铁离子复合使用。处理生活污水时单独用就可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8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