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燃油的真空洗涤净化方法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1340.6 | 申请日: | 200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张贤明;陈彬;刘阁;王立存;潘诗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3/00 | 分类号: | B01D3/00;C10M17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真空 洗涤 净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燃油的真空洗涤净化方法与装置,属于矿物油质净化设备,具体是一种具有高效真空蒸发和洗涤分离室内水汽的净化抗燃油装置。
背景技术
抗燃油是一种化工产品,具有润滑性能、调速性能、稳定性、抗燃性好以及不消耗石油等优点,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的齿轮油、液压油、调速油、机械油等,随进口设备增多这种合成油用量正在增加,尤其在高参数设备中普遍采用。但是由于抗燃油比其他常见油脂的密度大,且化学组分的独特特性,劣化的抗燃液的水分、酸值、热安定性以及水解安定性相对较差,利用常见的真空分离设备,由于抗燃油较大的密度,在真空室内沉降较快,即使真空度较高,油中的水汽来不及从真空室内逃逸出来就被油带入底部的油液中去,且其分散度、停留时间以及流动形式很不理想,往往一次处理很难达到净化油液的目的,需要多次反复进行处理,满足不了工程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抗燃油需要多次循环净化处理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抗燃油的真空洗涤净化方法与装置,采用在真空室侧面油液面以上安装经过空气除湿器后的干燥气体通过均布多个管路进入真空分离室,待净化油液向下滑移时在负压作用下,伴随着湍流翻滚等流动形式,使含水油液的挥发表面不断更新,油中的水分在真空加热环境中沸腾而逸出,源源不断地与下落的油流逆向上行,对油中的水蒸汽进行洗涤,由于曲折、复杂、漫长的路径,气体充当一种水汽的载体,随着油液在真空分离室内上下两股逆流的接触与保持时间延长,把油中的水分和气体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从顶部携带排除;实现油液的真空洗涤。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分离效率高、维护方便,在同等真空净化油液的条件下具有真空度较高,有效地降低油液分离时的加热温度等优点。
本发明主要由进油管、真空分离室、真空泵和空气除湿器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真空分离室的上部和进油管的连接处装有油液雾化分配器,中部装有多层滤网的分离塔板,下部是净化后的油液以及排出口,在油液与分离塔板之间安装有油液限位开关与真空分离室底部的出油口的开关阀互锁,经过空气除湿器后的干燥气体通过均布多个在分离室侧面油液面以上的管路进入真空分离室,把上行的气体充当一种水汽的载体,随着油液在真空分离室内上下两股逆流的接触与保持时间延长,把油中的水分和气体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从顶部携带排除,实现油液的真空洗涤。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待净化密度较大的抗燃油在负压作用下,从进油管进入粗滤器,先滤去大颗粒的机械杂质,继而经加热器,油温逐级上升,并从真空室顶部经雾化器使油液雾化并均匀分配;再经高效分离塔板分离,在其分离塔中形成展开面积膨胀了成千上万倍的油膜,油膜在向下滑移时伴随有湍流翻滚,使含水油液的挥发表面不断更新,油中的水分在真空加热环境中沸腾而逸出;
油液面以上真空室侧面进入的经过除湿器的干燥空气,经进气节流阀节流后从分离塔下部进入,源源不断地与下落的油流逆向上行,对油中的水蒸汽进行洗涤,不断进入分离塔的气体,同样具有湍流的流动形式,在真空室的中部与下行的油液成分耦合作用,使油液的下行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增加了其在分离塔板上的停留时间,是水汽能够顺利逸出;再者上行的干燥气体充当一种载体,由于曲折、复杂、漫长的路径,使油液与气体接触与保持的时间延长,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油、水得到有效分离,将油中逸出的水汽从顶部携带排出真空室外;去掉水分、气体的净化油液经中滤器、油泵、逆止阀,最后经精滤器滤去机械微粒的洁净油从排油口输出,从而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反复循环可进一步脱除油中的微量水分和机械杂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油管,2-粗过滤器,3-油液限位互锁开关,4-进油开关阀,5-加热器,6-雾化器,7-多层分离塔板,8-空气除湿器,9-干燥空气开关阀,10-真空泵开关阀,11-排油口开关阀,12-真空泵,13-精过滤器,14-排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对抗燃油的净化处理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13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