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汽喷射式余汽回收循环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1655.0 | 申请日: | 200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6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立;彭俊;李磊;王健;李亮;邹鉴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得热工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6 | 分类号: | F17D1/06;F22D1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11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喷射式 回收 循环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蒸汽系统的余汽回收技术。
背景技术
各种蒸汽系统消耗了大量能量,仅工业、民用锅炉每年就消耗原煤大约有5 亿吨左右,其主要是为了满足蒸汽系统的使用。
目前,蒸汽系统中85%以上均采用表面式换热器,以满足工业及民用的需求。 蒸汽表面式换热器在使用的过程中,蒸汽与工质进行热量传递,传热蒸汽由于 放热面冷凝,其中冷凝水经疏水阀,只让水流出,不让蒸汽漏出。但由于疏水 阀质量及结构上的问题目前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的疏水阀漏汽可达到15% 以上,再加上经疏水阀以后压力下降,产生的二次蒸汽,其总的漏汽量高达到 18%以上。也就是说大约有1/6以上的新汽未经充分利用,而被排放至大气或者 随凝结水被排掉,其能量的浪费十分严重。也就是使我国每年有1亿吨左右的 原煤因使用不当,而被排放至大气及水中,同时也造成一种热污染。
为此,目前有数种余汽回收的方法,例如有梯级利用法、开式闭式加热给 水法、压缩机压缩法、蒸汽喷射器(热泵)抽汽利用法等。实践证明:相对而 言,蒸汽喷射器的回收效果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
常见的蒸汽喷射器(热泵)的抽汽回收余汽的方案参见图1,由热源(主要 由锅炉、废热锅炉等)产生的高压蒸汽经过调节阀A,使新汽以一定压力P1及 流量G1进入可自主抽汽的蒸汽喷射器内。新汽经过蒸汽喷射器内中的拉法尔喷 管使蒸汽流速提高,此时压力降低至P2(低于被抽蒸汽压力P0),从而具有一定 的抽力,抽吸从工艺用汽设备排出的余压蒸汽。这部分蒸汽虽然压力P0偏低, 难以利用,但是经过蒸汽喷射器中的扩压管,先混合均流,然后再扩压升压至 工艺所需压力PL,即可提供给工艺用汽设备利用。蒸汽经用汽设备后凝结变成 汽水混合物,再由孔板阀组调节,使蒸汽尽量减少从孔板中漏失,并使尽可能 多的凝结水流至闪蒸罐,至闪蒸罐的压力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压力P0。闪蒸罐的 作用是将汽水很好的分离,并且使水位保持一定水平,确保凝结水泵不易产生 汽蚀现象。凝结水通过水位调节器及凝结水泵合理匹配,不断地将凝结水打回 至锅炉房,达到凝结水循环利用,节约软水及能量。上述系统由于以高压新汽 作为推动力,如果高压新汽压力P1、流量G1稳定,则系统工作也十分稳定。当 存在小的波动时,则由压力调节器通过调节进汽调节阀开度,从而使蒸汽喷射 器能在较小范围内进行调节使用,并可以取得较好节能效益。
但是由于蒸汽喷射器内部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为高压蒸汽通过的 拉法尔喷管,流动过程中必然在其内部存在一个临界断面(即流速c=a音速的 断面),并对应一个最大流量GMax。如果当通过的蒸汽流量小于临界流量(最大 流量GMax),则喷管的工作将会破坏,变成一个文丘里管,将难以形成我们所需 要的抽力;其二、为扩压管,其进口为低压高速流体,流动过程中降速升压, 出口压力达到工艺要求的压力PL。为了实现上述过程,也要求在扩压管内部形 成一个对应于压力PL的临界断面,而此时的临界参数PK、CK、TK等均与拉法 尔喷管的临界参数不同(因为边界参数不同)。同样当流量小于当地的临界最大 流量GMax时,该扩压管的工作也会失效。因为不能形成扩压管所需要的临界断 面,又变成文丘里管,从而也很难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压力及抽吸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蒸汽喷射器(热泵)的工作范围只允许在较小的变 化范围内工作,对于负荷变化较大的情况则难以适应。而大量正在应用的蒸汽 系统其负荷往往在较大范围内波动,这就限制了上述系统的应用范围。即使增 加了最好的自动调节设备,也难以解决上述矛盾。
为此,则急需寻找一种从系统结构上的合理配置,以求达到蒸汽回收系统 可较好地适应实际运行负荷变化的需求,并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汽效果的新系 统。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得热工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智得热工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16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