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衬塑钢管搬运及储存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2904.8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费子林;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59/02 | 分类号: | B65D5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邱奕才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塑钢 搬运 储存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衬塑钢管的辅助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衬塑钢管搬运及储存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衬塑钢塑管生产过程中,因两种材料的收缩率不同以及塑料蠕变而产生端口分层,所有的分层均由端口开始,影响产品质量。现有的衬塑钢管所采用的管帽属于外包结构,如附图1所示,其安装时是套在管端的外表面,其保护对衬塑层分层无任何意义;而且由于衬塑钢管的端口被封堵住,使管在拖动包装时比较困难,尤其是规格较大的复合管,因为大规格管材中,每一支都很重,如DN65的衬塑钢管一支41.77kg,而两人搬运时,抓管时一方脱手,另一方就容易砸到手,出现工伤事故。另外,现有的管帽安装时因产品属于外盖,管帽面需要对齐管端口才容易安装,影响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解决端口分层、预防工伤事故、快捷、方便操作的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衬塑钢管搬运及储存的处理方法,在衬塑钢管的两端承插有内凹型管帽,所述管帽呈碗型,包括内凹的碗体和位于碗口部位的薄圆环外缘,所述碗体的外表面与衬塑钢管的管径大致吻合,所述薄圆环外缘则覆盖住衬塑钢管的端向。
本发面改变现有管帽的套接结构,代之以插接结构,即碗体插入管里,而外缘则覆盖住管端,通过碗体外表面顶住衬塑钢管内层的塑料层,使之不会收缩,同时碗体也方便插入衬塑钢管,便于安装,又因为管帽采用插接方式,搬运时握住碗体外表面,有效提升了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薄圆环外缘与碗体的轴心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薄圆环外缘与碗体一体成型,且薄圆环外缘与碗体内表面构成半封闭结构,其开口作为碗口部位。
所述碗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凸起的加强筋。通过加强筋顶住衬塑钢管的内层塑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为12条,均匀分布于碗体的外表面。
所述碗体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便于紧握的抓手位。既方便搬运,又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
所述碗体的底部往碗口方向上拱。采用上拱的结构,一方面便于管帽的加工生产,另一方面使碗体外表面底部形成凹陷部位,便于插接时碗体的收缩变形。
所述碗体的深度为10~30cm。既便于手掌握住,以及方便搬运。
所述碗体外表面的底部至侧部设置有倒角过渡。便于插接。
本发明通过碗体顶住内层塑料管,特别是通过在管帽直升位置上设计12条均匀分布的加强筋,撑起衬塑钢塑管的胶层,不管产品放置多长时间,端口均不会因为收缩而分层,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通过在碗体外表面设置锥度倒角,使得安装时轻松拍进即可,方便操作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作为承口的碗体,其设计深度又便于手掌伸进管帽内搬运,防止钢塑管脱落砸伤工人,又采用管帽承口内密封,从卫生角度来讲可以防止管材在存放过程中防止灰尘以及其它杂物脏物进入管内,保证管材内壁干净不受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管帽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采用的管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采用管帽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所采用的管帽结构如附图2、3所示,包括碗体1和外缘2,碗体1的外表面侧面均匀设置有加强筋3,碗体1的外表面底部上拱形成凹陷部位4。
本发明的操作如附图4所示,将碗体1插入衬塑钢管5的端口,而外缘2则覆盖住衬塑钢管5的端面,其通过碗体1外表面设置的均匀分布的加强筋3,撑起衬塑钢塑管5的胶层,不管产品放置多长时间,端口均不会因为收缩而分层,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碗体1的设计深度便于手掌伸进管帽内搬运,防止衬塑钢管脱落砸伤工人。碗体1表面为封闭结构,使得内承口封口防止灰尘及其它脏物进入,环保卫生。通过碗体1设置的导入锥度,轻松拍进即可,方便操作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29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