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基坑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装置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3232.2 | 申请日: | 200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5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谢永生;吴健;陶聿君;张明德;林文;谭章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刘润愚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钢筋混凝土 拆除 装置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基坑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铁深基坑支撑系统的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工程中往往涉及到施工条件复杂、难度大、工期紧张及质量安全等问题。在钢筋混凝土腰梁施工时考虑一种预埋PVC管和工字钢的装置,以便快速、安全拆除支撑系统的钢筋混凝土腰梁。然而,目前对钢筋混凝土腰梁的拆除都是利用风稿凿除和切割的方法,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施工条件复杂,施工环境狭小,不利于用风稿凿除钢筋混凝土腰梁施工,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凿除进度慢,对工期紧张的工程进度影响大;三、钢筋混凝土腰梁凿除的碎块对底板、侧墙及侧墙钢筋等造成破坏;四、钢筋混凝土腰梁凿除的碎块在深基坑下清理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施工安装制作简易、操作安全方便,对深基坑支撑系统的钢筋混凝土腰梁可快速、安全地拆除,对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有效的控制的深基坑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装置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深基坑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由预埋一定数量的PVC管和工字钢组成的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吊装装置。其中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的水平连接钢筋用对半切开的PVC管套入,钢筋混凝土腰梁中间按2.4米间距预埋Φ100的PVC管,钢筋混凝土腰梁按1.6米间距预埋14工字钢。利用预埋PVC管和14工字钢能快速使钢筋混凝土腰梁和连续墙脱离,达到使钢筋混凝土腰梁工程快速、安全拆除的目的。
本发明所述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先将Φ160的PVC管按钢筋混凝土腰梁的高度切成一段段,并将Φ160PVC管对半切开,根据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水平连接钢筋的大小和间距钻孔;
(二)在钢筋混凝土腰梁钢筋安装前将对半切开的PVC管套入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水平连接钢筋上,并与连续墙紧贴;
(三)当钢筋混凝土腰梁钢筋制安完成后在钢筋混凝土腰梁中间按2米间距预埋Φ100的PVC管,作为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吊装孔,在钢筋混凝土腰梁靠外边三分之一位置按2米间距预埋14工字钢,14工字钢长度60cm,埋入钢筋混凝土腰梁混凝土内40cm,20cm伸出钢筋混凝土腰梁外;
(四)在钢筋混凝土腰梁浇筑混凝土前将PVC管孔用细砂填满密实;
(五)当钢筋混凝土腰梁要拆除时在钢筋混凝土腰梁下方用Φ48钢管搭支架支撑钢筋混凝土腰梁,并用水冲洗PVC管孔;
(六)用钢丝绳穿过预留的Φ100PVC管孔,将钢筋混凝土腰梁吊紧,用切割机按4米一段将钢筋混凝土腰梁切断;
(七)用氧气乙炔割从半圆Φ160PVC管孔割断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的水平连接钢筋,用两台千斤顶顶在预埋14工字钢上,两台千斤顶同时慢慢顶出钢筋混凝土腰梁;
(八)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完全脱离后用起重机或龙门吊吊到基坑外。
本发明采用预埋一定数量的PVC管和工字钢组成的钢筋混凝土腰梁拆除、吊装装置。其中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的水平连接钢筋用对半切开的PVC管套入,利用对半切开的PVC管使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间的水平连结钢筋有一定的空隙,可以用氧气乙炔割从半圆Φ160PVC管孔割断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的水平连接钢筋,使得钢筋混凝土腰梁与连续墙最主要的连结快速割断;钢筋混凝土腰梁中间按2.4米间距预埋Φ100的PVC管,利用钢丝绳穿过预埋Φ100的PVC管吊装4米钢筋混凝土腰梁;钢筋混凝土腰梁按1.6米间距预埋14工字钢。利用预埋PVC管和14工字钢能快速使钢筋混凝土腰梁和连续墙脱离,达到使钢筋混凝土腰梁工程快速、安全拆除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组成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组成大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未经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32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