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聚乙烯框架重力式网箱升降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5659.6 | 申请日: | 200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7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鲁民;刘永利;石建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聚乙烯 框架 重力 网箱 升降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养殖网箱,尤其是控制网箱下沉与升浮的装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密度聚乙烯框架重力式网箱以高密度聚乙烯管作为浮力框架、以箱体(网袋)底部悬挂沉块的重力形成箱体空间(容积),框架形状有圆形、六角形、方形以及子母式等,其中又以圆形网箱在国内外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优点是网箱设备的抗风浪性能好,网箱的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操作方便。这种网箱分为浮式或升降式,而升降式网箱通过控制网箱的下沉,能有效抵御台风、赤潮等灾害,提高网箱设施及养殖对象的安全性。
现有高密度聚乙烯框架重力式网箱下沉或上浮的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采用在框架管装配充、放气阀和进、排水阀,通过打开充气和排水阀,在高密度聚乙烯框架管内空腔中充气,使网箱框架上浮或处于常浮于海面的状态;通过打开充、放气阀排气,并打开进水阀使高密度聚乙烯框架管内空腔中进水,实现网箱浮力框架的下沉。例如挪威生产的升降式高密度聚乙烯框架圆形网箱;2005年02月23日公开,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24161.0,发明名称为《升降式网箱远程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2008年12月03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28994.2,发明名称为《一种无阀升降式深水网箱的主构架》等均采用此种网箱升降控制方法。(2)采用外挂网箱升降控制浮筒,同样是通过装配充、放气阀和进、排水阀,充气排出浮筒内的海水或排气使浮筒内进水调节总浮力而控制网箱下沉或上浮。例如2004年01月21日公开,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2135316.6,发明名称为《升降式网箱》;2008年03月05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710113126.X,发明名称为《深水网箱整组升降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等。(3)采用浮架管与外挂浮筒的组合式,如2006年06月14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75404.3,发明名称为《不对称双椎体沉浮抗风浪网箱》,采用可分别向下挂浮筒与浮力管内充气排水或排气进水,从而控制网箱的升降;2006年02月15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43761.6,发明名称为《双管圆形升降式网箱框架》,采用向内圈高密度聚乙烯管内腔充气排水或排气进水,并结合外圈橡胶充气管的充气或排气,从而控制网箱的总浮力与浮沉状态。2008年12月26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42140.5,发明名称为《自减流低形变离岸深水网箱》,通过在圆柱形箱体深度的1/2处设一只大于浮力框架及沉圈直径的支撑及升降控制圈,支撑及升降控制圈管壁开有进、出水孔,环管内装有调节网箱总浮力的环带状橡胶内胆,通过橡胶内胆的充、排气控制网箱浮沉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高密度聚乙烯框架重力式网箱在较恶劣的海况条件下,尤其是台风和赤潮来临时能平稳沉入水下,在海况条件良好时能平稳上浮并保持常浮于海面、便于养殖管理的高密度聚乙烯框架重力式网箱升降控制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由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构成的双环形或双管多边形浮力管框、扶手管、连接浮力管框与扶手的连接支架、由网衣及网纲组成的圆柱形或多边柱形箱体(网袋)、网箱箱体底部与垂直网纲相连并加挂沉块,以及固定在浮力管框架上的锚泊绳缆,其特征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构成的双环形或双管多边形浮力管内装有多个可充、排气的柔性橡胶气囊,橡胶气囊由气密性的橡胶布制成圆柱形,橡胶布的正、反面为气密性的丁晴橡胶,中间夹层为具有增强作用的聚酰胺纤维布;圆柱形橡胶气囊的一端装有可连接充排气管的接口、另一端封闭并装有固定环,圆柱形橡胶气囊的外径与作为浮力框的高密度聚乙烯管的内径相同;作为浮力框的高密度聚乙烯双管以交错对称分别排布多个管腔,并分为常浮力密封腔和内装橡胶气囊的可调节浮力腔,可调节浮力腔的高密度聚乙烯管壁上开有数个可进、排水的圆孔;橡胶气囊一端的接口与耐压气管连接,气管长度可使网箱下沉后的另一端保持在水面以上并于水面上的小型便携式充气泵连接充气使网箱上浮、充气后堵塞气管使网箱处于常浮状态或打开堵塞排气使网箱下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56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