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群坑施工先浅后深的基坑加固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6317.6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荣;耿进柱;曹春雷;李筠;王景润;徐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群 施工 先浅后深 基坑 加固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群坑施工先浅后深的基坑加固技术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深基坑施工技术日益发展,一个单体工程深基坑开挖数量不止一个,由多个深基坑组成,而在多基坑开挖过程中常规思路遵循“先深后浅”的做法,以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仍旧遵照“先深后浅”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必须采用“先浅后深”进行施工,这样先施工对浅坑的已建结构的保护不利,浅坑与深坑处分隔墙的压力和变形控制非常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群坑施工先浅后深的基坑加固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群坑施工先浅后深的基坑加固技术,其特征在于先施工浅坑,为保护浅坑已建结构和减少浅坑与深坑处分隔墙的压力和变形,对浅坑与深坑相邻区域的浅坑区域进行了基坑加固。
本发明成功地解决了先开挖浅基坑再开挖深基坑所遇到的技术难点,解决了某些条件下无法先施工深基坑的限制难题。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一种群坑施工先浅后深的基坑加固技术,其特征在于先施工浅坑1,增加浅坑1抗浮能力,对浅坑1与深坑2相邻区域的浅坑区域进行土体加固4,再挖深坑2,并在深坑开挖时采用多道混凝土支撑施工。增加浅坑抗浮能力包括在浅坑内打设加固桩3。对与深坑相邻区域的浅坑区域进行土体加固4包括进行旋喷桩加固,加固深度为浅坑底至深坑坑底加固深度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浅坑1与深坑2的深度差为10~20m,抗压桩3长度40~80m,浅坑1与深坑2之间设有分隔墙7,对与深坑相邻区域的浅坑区域进行土体加固的宽度为5~8m,深度为13~24m。图中6为浅坑上方的已建结构,8为深坑坑底。
先浅后深的基坑施工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保深坑开挖时对已建浅坑结构的保护,故浅坑施工前需要采取各项施工保证措施。
A、增加浅坑抗浮能力,即在浅坑内打设一定数量的加固桩,以确保在临近深坑开挖后,由于一侧土体卸载,浅坑底部土体向深坑一侧方向移动造成浅坑底土体移动,从而导致浅坑内完成结构沉降。故桩的长度和深度确定考虑在浅坑底土体承载力完成失效后,以所打设抗压桩必须能承受浅坑内结构和覆土完成后工况下总荷载,再确定每根桩承载力和桩数量。某东路站换乘大厅(浅坑)深度10m,相邻标准段(深坑)深度24m,设置40根钻孔灌注抗拔桩均匀布置于换乘大厅坑底,长度60m。
B、对浅坑与深坑相邻区域的浅坑区域进行土体加固,增加其下部土体抵抗由于深坑开挖变形造成向深坑一侧移动的能力,增加土体的抗剪切能力。具体为进行旋喷桩加固,加固深度为浅坑底至深坑坑底加固深度,加固宽度一般可取6m。某车站加固宽6m,深度1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63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筒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发丝生产用热定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