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7535.1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臧建彬;王晓保;周巧莲;王晓东;李振海;王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7 | 分类号: | F24F3/147;F24F13/28;B61D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轨道交通 列车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传热传质原理回收能量的空调通风系统节能装置,尤其涉及一 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热器。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既能交换显热又能交换潜热的换热装置。板翅式全热交换器是利用 专门的全热交换用纸制成的板翅式热交换器。它利用纸板及翅片使热量从高温侧传递到低 温一侧,同时由于纸板具有多孔结构,因此还可使水汽从高湿度侧传递到低湿度侧。本发 明所采用的芯体即是板翅式全热交换芯体。
随着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新风量的 增大会使对空调的制冷(热)量的要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排出室外的污浊空气却具有低 (高)于室外新风的温度和湿度,直接排出也是一种浪费。作为一种节能装置,全热交换 器可以从排风中回收部分冷量来处理新风,即引导排风和新风交叉通过全热交换芯体,从 而使热量和水汽从温湿度较高的新风传递到温湿较低的排风一侧。
虽然全热交换器在建筑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上目前未见 使用。这是因为列车上的空间有限,其上部空间已经被现有空调机组和通风风道所占用, 可以利用的只有座椅底下的空间。目前建筑上所用的全热交换器都具有较大的形体,无法 直接安装到座椅底下,因此必须开发具有新型结构的全热交换器。本发明正是专门针对城 市轨道交通列车所设计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全热交换器结构上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 凑、换热换湿效率高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换器。
本发明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换器,它是一种静止板翅式全热交换器,由 芯体段1、新风风机段2、排风风机段3和壳体22组成,其中:
新风风机段2与排风风机段3分别位于芯体段1两侧,新风风机段2与芯体段1之间 设有第一挡板15,排风风机段3与芯体段1之间设有第二挡板16,芯体段1、新风风机 段2、排风风机段3均置于壳体22内;
所述芯体段1内设有全热交换芯体5,全热交换芯体5将芯体段1分隔成四个独立的 风道,第一风道6上开有新风进风口10,第二风道7上开有排风进风口11,新风进风口 10处设有气水分离器12和第一过滤器13;排风进风口11为条缝风口,内侧装有第二过 滤器14;新风进风口10设于排风进风口11相对一侧的壳体22侧壁上;
所述新风风机段2设有新风风机17,新风风机17位于壳体22侧壁上,新风风机段2 通过第四风道9连通芯体段1;
所述排风风机段3设有排风风机18,排风风机18位于壳体22侧壁上,排风风机段3 通过第三风道8连通芯体段1,排风出风口21位于壳体22底部。
本发明中,所述新风进风口10可直接开在车壁上。
本发明中,所述位于新风风机段2的新风风机出风口19连接空调机组,或连接静压 箱4。
本发明中,所述静压箱4端部设有新风送风口20。
本发明中,所述排风风机段3上的排风出风口21可通过外接风道接到车顶通风风帽, 或直接在车底开排风出风口。
与现有的建筑上所使用的全热交换器相比,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新风风机与排风风机 分置于全热交换芯体两端,从而使全热交换器长度较长而宽度较短,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列 车座椅下空间左右较长、前后较短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图示。
图2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换器的三视图,图2为俯 视图,图3为主视图,图4为图3的A-A截面视图,。
其中:1为芯体段,2为新风风机段,3为排风风机段,4为静压箱,5为全热交换芯 体,6、7、8、9分别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10为新风进风口, 11为排风进风口,12为气水分离器,13、14为分别为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15、16 分别为第一挡板、第二挡板,17为新风风机,18为排风风机,19为新风风机出风口,20 为新风送风口,21为排风出风口,22为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75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航天飞机隔热瓦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态钢渣处理工艺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