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控卸荷梭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7542.1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孙晔;唐勇;赵建斌;柯明纯;闫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5C3/00 | 分类号: | F15C3/00;G05D16/16;F16K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褚竺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控卸荷梭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阀,特别是一种提升阀的组件。
背景技术:
充压密封的截止类阀门,如蝶阀等,可实现流道的有效密封,且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工业、交通运输、石油等相关部门均得到广泛应用,但此类阀门由于密封副摩擦力较大,致使其启闭力矩大,通常仅适用于工作压力较低工况;针对此,业者研究开发多种相关的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CN2319634公开了一种差动式快速启闭蝶阀,由阀体、装在阀体中的连杆机构、阀座和阀板组成,其连杆和阀板之间设一卸压装置,该装置包括有阀芯、蝶形弹簧和密封圈,连杆和阀芯相连,阀芯中心开设有可和阀板左、右腔相通的通孔,但其功能仅保持开启轻便,因而其适用流体工作压力只能稍有提高的效果;新近的中国专利CN2874170提供一种充气密封式蝶阀,在阀体和密封圈结合处垂直于简体轴线设有充气孔,该充气孔连接压力气源,其工作特点是当阀门关闭到位后充气,使密封圈压紧阀板实现有效密封,打开阀门时卸压,密封圈和阀板产生间隙,从而消除阀板和密封圈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提升阀启闭轻便的功能,但该方案采用压力气源将使阀的整体结构大大复杂化,适用范围将大受限制;美国专利US6792965公开了一种使用于提升阀的梭阀组,该阀体内有一空腔,空腔中的可移动提升阀是移动于设定的两个位置之间,它能通过摩擦力有规律地改变阀的位置,控制介质流量,进而控制其流体压力,因而改善提升阀的工作性能,该技术方案虽然未能在降低密封副摩擦力以轻便启闭阀门的技术上作出贡献,但是在提升阀上采用梭阀,其结构紧凑,动作灵便的特点,却是解决提升阀启闭轻便问题较佳的技术参考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液控卸荷梭阀,它既能保持提升阀具有良好的密封,又能使提升阀的开启或关闭操作十分轻便,能适应较高的流通介质工作压力,且结构紧凑。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液控卸荷梭阀是固设在提升阀体上,提升阀体内设置有阀盘和密封,其特点是:该梭阀的本体内腔设置有阀芯和左、右顶杆,该阀芯两端分别顶持有左、右顶杆,左、右顶杆的另一端本体内腔分别连通有左、右孔,阀芯左端的本体内腔连通有左通孔,阀芯的右端本体内腔连通有右通孔,本体中腔连通有中通孔,左通孔连通有提升阀体的高压腔,右通孔连通有提升阀体的低压腔,该本体中腔连通有密封的环形腔。本发明利用梭阀本体的左、中、右通孔和提升阀体的高、低压腔及密封的环形腔相互对应,以液压控制梭阀阀芯的移位,使提升阀可借助流通介质进行有效地密封和卸荷开启。
本发明以梭阀阀芯的位置变化,能利用高压腔介质的压力控制密封和阀盘紧密接触,使提升阀在闭合状态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并在开启或关闭操作时使密封的环形腔和低压腔连通,密封和阀盘之间的摩擦力能降至最低,实现提升阀的开启或关闭操作轻便,和现有类似结构比较,不仅尺寸小、重量轻,而且便于实施,有利推广使用,同时由于密封性良好和启、闭轻便,有利用于较高流通介质的工作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梭阀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梭阀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梭阀和提升阀体组合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向示图。
图5是梭阀的阀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充压密封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卸荷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3,本发明液控卸荷梭阀包括有梭阀1、提升阀体2、阀盘3和密封4,梭阀1用螺栓固定在提升阀体2,提升阀体2内安装有阀盘3和密封4。
梭阀1,如图1、2所示,包括有左端盖10、本体11、左顶杆12、阀芯13、右顶杆14、连接体15和右端盖16,其中:
左端盖10,可由螺纹旋固在本体11的左端螺孔,其中心部位设有凸缘,用以和本体11的内孔形成有可流通环形腔,并成为左顶杆12的止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75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