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0559.8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贾正余;黄宇;曾启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9/03 | 分类号: | B63B39/03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褚竺 |
地址: | 2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摇水舱 气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转移液体减少船只横摇运动的设备,特别是一种该设备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减摇水舱是减轻船舶横摇的有效装置,包括纯被动式和可控被动式,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通常是利用气阀的开关动作来调节水舱内水的振荡周期和相位,使水舱在各种工况下都具有较好的减摇效果,特别是避免水舱意外增摇的现象产生;针对此,业者提供了各种技术方案,比较典型的结构是,在U型水舱两舷侧上端的气室适当位置处设置气阀,该气阀的开关动作由电磁换向阀控制,对减摇水舱的控制要求气阀能根据需要及时打开或关闭,上述气阀类同一气缸,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气阀(气缸)的动作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滞后,其时间滞后的程度和电磁换向阀的通径大小有关,针对取得最佳减摇效果而言,期望该电磁换向阀的通径是越大越好,但是,常规气动元器件的电磁换向阀的通径受电磁铁功率的制约,该通径值都比较小,当采用这些元器件组合应用在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中,其气阀(气缸)的时间滞后较为明显,大大降低了对减摇水舱的控制效率,影响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的减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它能提高对减摇水舱的控制效率,提高减摇水舱的减摇效果。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包括有水舱气阀、执行气缸、电磁换向阀、减压阀和气源,其特点是装置在执行气缸和电磁换向阀之间连接有一梭阀组,该梭阀组是由左气控梭阀和右气控梭阀连接构成,该左、右气控梭阀分别形成有共同接口A及共同接口B,该接口A连接有执行气缸的一工作腔,该接口B连接有执行气缸的另一工作腔,该左气控梭阀的接口P经减压阀连接有气源,该右气控梭阀的接口O连接向大气,该左、右气控梭阀形成的共同接口a和接口b分别连接有电磁换向阀的对应接口。当电磁换向阀待电时,控制气路接口a接信号,梭阀组动作,接口P和接口B相通,接口O和接口A相通,执行气缸动作,水舱气阀打开;电磁换向阀失电时,接口b接信号,梭阀组动作,接口P和接口A相通,接口O和接口B相通,执行气缸动作,水舱气阀关闭。
本发明采用大通径的气动主回路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水舱气阀的时间滞后问题,提高对减摇水舱的控制效率,明显改善减摇水舱的减摇效果,其结构件中采用相同元件组成的梭阀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也不高,有利其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左、右气控梭阀组成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气控梭阀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气控单向阀示意图。
图5是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设置在水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减摇水舱气动控制装置包括有水舱气阀1、执行气缸2、梭阀组3、电磁换向阀4、减压阀5、气源6。
水舱气阀1和执行气缸2是布设在U形减摇水舱9上方,如图5所示,其结构均和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
梭阀组3,如图1、2所示,是由左气控梭阀7和右气控梭阀7’连接构成,并分别形成有共同接口A,该接口A可连接于执行气缸2的一工作腔,形成的共同接口B,该接口B可连接于执行气缸2的另一工作腔,梭阀组3的左气控梭阀7的接口P经减压阀5可连接于气源6,右气控梭阀7’的接口O连接向大气,以上接口A、B、P、O是梭阀组的气动主回路各接口;左、右气控梭阀7、7’形成的共同接口a和接口b分别连接电磁换向阀4的对应接口。
左气控梭阀7是由2个结构相同的气控单向阀8组成,如图3所示,左气控梭阀7可由一共同阀体容置2个气控单向阀8,在该阀体的两端设置有可连通执行气缸2的接口A和接口B,在该阀体的一侧设置有可连接气源6的接口P,在其两端还分别设置有可连接电磁换向阀4的接口a和接口b,该阀也可由2个独立的气控单向阀8构成,其相互连接形成和上述相同功能的各阀接口。
右气控梭阀7’,结构和各接口功能相同,仅左气控梭阀7的接口P在右气控梭阀7’上功能变换成可连接大气的接口O。
气控单向阀8,如图4所示,是由主阀81、先导阀82和阀杆83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05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容器和记录设备
- 下一篇:具有脉宽调制模块的数字处理器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