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符号检测方法和符号检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0872.1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4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管鲍;张晓文;李亚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00 | 分类号: | H04B17/00;H04B7/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秋明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符号 检测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提出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处的符号检测方法和符号检测设备,能够改善在高速和高SNR环境下的接收性能。
背景技术
在高速环境下,信道响应随着时间变化非常显著,因而如何根据对导频符号的信道估计结果来精确地估计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已经成为技术热点,这是因为信道响应对最终检测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联合信道估计和符号反馈检测算法,用于在高速和高信噪比(SNR)环境下的LTE(长期演进)上行链路接收分集的检测性能,并具有可接受的实现复杂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处的符号检测方法和符号检测设备,能够改善在高速和高SNR环境下的接收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处的符号检测方法,包括:对接收到的子帧的导频符号进行信道估计,以得到导频符号的信道响应;利用导频信号的信道响应对与导频符号相邻的数据符号执行均衡、硬判决和解调;利用所述数据符号的均衡、硬判决和解调后的结果对所述数据符号进行信道估计,以得到所述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以及利用所得到的所述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对与数据符号相邻的另一数据符号执行均衡、硬判决和解调。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所述另一数据符号的均衡、硬判决和解调后的结果对所述另一数据符号进行信道估计,以得到所述另一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以及利用所得到的所述另一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对与另一数据符号相邻的再一数据符号执行均衡、硬判决和解调,依次类推。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导频符号和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进行滤波,以去除残余噪声。
优选地,所述导频符号和所述数据符号是承载在多个子载波上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优选地,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于长期演进LTE系统的上行链路接收分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处的符号检测设备,包括:接收装置,接收并提取来自发射端的数据中的子帧;信道估计装置,对接收到的子帧的导频符号进行信道估计,以得到导频符号的信道响应,以及利用从均衡、硬判决和解调装置获得的与导频符号相邻的数据符号的均衡、硬判决和解调后的结果对所述数据符号进行信道估计,以得到所述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以及均衡、硬判决和解调装置,利用导频信号的信道响应对所述数据符号执行均衡、硬判决和解调;以及利用从信道估计装置所得到的所述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对与数据符号相邻的另一数据符号执行均衡、硬判决和解调。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对所采用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示出了LTE上行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线性插值算法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滤波算法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符号检测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符号检测设备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LTE上行链路的帧结构。1个子帧持续1ms,并且由14个OFDM符号组成。符号4和11用来承载导频,被称为导频符号,而其他符号用来承载用户数据,因而被称为数据符号。图中所示的每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的子载波数量由系统带宽决定,并且在10MHz的LTE系统中N=1024。
在实际的LTE系统中,存在两种普遍的时域插值算法:(1)线性插值;以及(2)时域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滤波。
如图2所示的线性插值算法假定信道响应(幅度和相位)是在给定持续时间(例如1个TTI(传输时间间隔)或者1个时隙)内是恒定的或者线性变化的。因此,根据对两个导频符号的信道估计结果,可以根据以上假设来有效地估计对数据符号的信道响应。该恒定信道假设在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并不明显的低速移动情况下是合理的,而在高速移动情况下,由于信道响应的时变特性变得越加明显,因此该假设不再合理。在经典多普勒频谱中,时变信道的相关函数遵循贝塞耳函数,该函数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因此线性假设在高速移动情况下也不在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0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公路、轨道混合交通
- 下一篇:无源光网络光路质量监控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