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206054.2 申请日: 2009-10-20
公开(公告)号: CN102045902A 公开(公告)日: 2011-05-04
发明(设计)人: 渡边弘子;井出千明;奥出荣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H05B6/02 分类号: H05B6/02;H05B6/06;C21D1/10;C21D9/30
代理公司: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代理人: 龙淳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感应 加热 方法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的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背景技术

当对曲轴的连杆颈部的周面、凸轮轴的凸轮的周面这样的在旋转时会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的部位进行感应加热时,考虑使相对配置的感应加热线圈追踪该部位的周面而移动,从而均匀地对该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感应加热装置。

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在对曲轴的连杆颈部、轴颈部的整个周面实施淬火时,感应加热线圈能够与轴颈部、曲轴的围绕旋转轴偏心移动的连杆颈部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通过将从感应加热线圈到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能够将在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量保持为一定,能够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但是,本发明人对根据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感应加热后的曲轴进行切断而观察其截面,结果可知被感应加热的部位的周面并未被均匀地淬火。特别是,在连杆颈部到达上死点时,接近感应加热线圈的部位的淬火深度最深,在连杆颈部到达下死点时,接近感应加热线圈的部位的淬火深度最浅,该现象已经通过本发明人的试验得到确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在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的被感应加热物实施感应加热时,其用于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均匀地进行感应加热。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感应加热方法,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上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在使上述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使上述导体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使得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相比于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外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

在本方面的方法中,在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实施感应加热时,使得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相比于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外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因此,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中流过的感应电流变得较少。

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其热量中被传递至其它部分而散失的量较少。从而,根据本方面的方法,在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剩余的热量在整个面被均匀化,能够实现周面的感应加热的均匀化。

优选被感应加热物是曲轴,被感应加热部位是曲轴的连杆颈部。

在该优选方面中,被感应加热物是曲轴,被感应加热部位是曲轴的连杆颈部,因此,能够大致均匀地对连杆颈部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优选在上述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随着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在该优选方面中,随着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因此,能够更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进行感应加热。

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其热量被传递至其它部分而散失的量较多。从而,优选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在该优选方面中,上死点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因此,在热量最难散失的上死点,通电量最小。从而,能够更精确地实施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感应加热的均匀化。

优选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感应加热。如果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感应加热,则被感应加热后的被感应加热物难以出现变形(畸变)。

优选,确定被感应加热物开始旋转时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角度位置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时间,求取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旋转角度位置。

优选上死点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下死点位于第二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6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