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06849.3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4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郑杰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触控板设置于显示面板与电路板之间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显示技术向着轻、薄、省电、可触控等方向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广泛地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和电子书等诸多领域。在显示面板(如液晶薄膜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或电子纸等)上设置触摸板,构成触控显示装置,使得用户可以用手或者其它物体接触触摸屏,通过触控对应产生电信号以控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这样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用户对健盘、鼠标、遥控器等输入设备的依赖,方便用户操作。
如图1所示,目前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1包括触控板11、显示面板12、电路板13以及信号线14和信号线15等,触控板11通过胶层(未画出)贴附于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一侧,电路板13设置与显示面板12的另一侧,触控板11和显示面板12分别通过信号线14和信号线15与电路板13电性连接。由于触控板11位于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之上,因此,触控板11会影响显示面板12的透光率。另外,由于触控板11位于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上,触控板12必须为透明结构,而且触控板11和显示面板12之间的胶层一般为透明的光学胶,众所周知,触控板的透明导电基板材料如氧化铟锡(ITO)和光学胶的价格都十分昂贵,因而降低触控式显示装置的成本成为目前触控显示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触控显示装置透光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第二表面为第一表面的相对面;
电路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一侧;
触控板,设置于显示面板和电路板之间;以及
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显示面板与电路板,所述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触控板与电路板。
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胶层,设置于显示面板与触控板之间,用以粘合显示面板与触控板。
所述胶层为不透明固化胶或不透明硅胶。
所述触控板为电感式触控板、电容式触控板或电阻式触控板。
所述触控板包含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材质为塑胶、金属或玻璃。
所述电路板为多层电路板,所述触控板集成于多层电路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触控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分解图。
图6是图5中集成触控板的电路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下。
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分解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2包括显示面板21、触控板22、电路板23以及信号线,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24和第二信号线25。其中显示面板21具有第一表面211以及第一表面211相对的第二表面(未画出),第一表面211为显示面板21的显示面。电路板23设置于显示面板21第二表面一侧,触控板22设置于显示面板21和电路板23之间。第一信号线24电性连接显示面板21和电路板23,第二信号线25电性连接触控板22和电路板23。
如图3所示,图3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组装示意图。由于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板22位于显示面板显示面的相对侧,相较于图1所示的传统触控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触控板22不会影响显示面板21的出光率,可有效提高触控显示装置2的亮度。
如图3所示,在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2进一步包括胶层26,该胶层26设置于显示面板21与触控板22之间,用以粘合并固定显示面板21和触控板22。由于本发明的触控板22位于显示面板21和电路板23之间,不会影响显示面板21的出光率,因此设置于面板21与触控板22之间的胶层26仅需是一般胶材即可,本实施方式中可优选地为不透明的固化胶或硅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6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