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氟啶胺为主要成分的杀菌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8442.4 | 申请日: | 2009-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5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承来;曹明章;孔建;刘胜召;殷如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47/38;A01N43/40;A01N43/5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氟啶胺 主要成分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以氟啶胺为主要成分的杀菌组 合物。
背景技术
葡萄灰霉病又称灰腐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该病原菌主要危害花序、 幼果和将要成熟的果实。地势低洼,新梢徒长郁闭,通风透光差,管理粗放, 杂草丛生,施肥不足,虫害严重的葡萄园,葡萄灰霉病发生较重。由于灰霉病 会蔓延危害发生,常常会引起大面积植株死亡,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 重制约了葡萄生产的发展。目前主要使用化学药剂为速克灵、扑海因等。由于 灰霉病菌有异常的遗传变异潜能而易发生抗药性突变,长期大量地使用该类化 学杀菌剂可使田间病原菌对这些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致使化学杀菌剂的用药 量急剧增加,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增加了农民的用药成本。
氟啶胺属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链格孢属、葡 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病菌非常有效。英文通用名: Fluazinam化学名称: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α,α,α- 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分子式:C13H4Cl2F6N4O4氟啶胺可以防治的具体病 害有黄瓜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晚疫病,苹果黑星病、叶斑 病,梨黑斑病、锈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燕麦冠锈病,葡萄灰霉病、霜霉 病,柑橘疮痂病、灰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草坪斑点病等。对抗苯并咪唑类和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灰葡萄孢病原菌也有良好效果,而且氟啶胺耐雨水冲刷, 持效期长。
但是氟啶胺目前的生产和使用成本均较高,并且长期单独使用也有很大的 抗性风险。
将氟啶胺与其它结构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进行复配,是解决其单剂应用过 程中成本和抗性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不同结构的农药有效成分混合后,通 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 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 产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效作用明显,对灰霉病、炭疽病防治效果好、 成本低、抗性风险低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一种杀菌组合 物,含有有效成分氟啶胺(A)与咪鲜胺、抑霉唑、高效抑霉唑(B)中的一种, A与B质量比为1∶100~100∶1,优选比例为1∶30~30∶1。
咪鲜胺英文通用名:PROCHLORAZ
化学名称: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 ]-咪唑-1-甲酰胺
分子式:C15H16Cl3N3O2。
咪鲜胺是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对由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 有特效。咪鲜胺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引起作用。虽然不具内吸作用,但 它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 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 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柑橘炭疽病、蒂腐病、 青霉病、绿霉病,香蕉炭疽病、叶斑病,芒果炭疽病,花生叶斑病,辣椒、 茄子、甜瓜、番茄等蔬菜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草莓炭疽病,油菜菌核 病、叶斑病,蘑菇褐斑病,苹果炭疽病,梨黑星病等。
咪鲜胺锰盐英文通用名:Prochloraz-manganese
化学名称: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1H咪唑-1-甲酰胺-氯 化锰
分子式:C60H64Cl14MnN12O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84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