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辐射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09558.X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训良;温治;田野;楼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4/12 | 分类号: | F23D14/12;F23D14/46;C23C4/06;C23C4/10;C21D9/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辐射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的一种燃气辐射管,特别是对燃气辐射管的改进。
背景技术
燃气辐射管是一种燃烧气体燃料的加热装置,气体燃料在密封的辐射管内燃烧,通过受热的管表面以热辐射为主要形式把热量传递到被加热物体,燃烧气氛和产物不与被加热物体接触,这就为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创造了条件,特别适用于对产品质量要求高的场合。燃气辐射管具有燃烧热效率高、运行稳定、设备可靠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热处理炉和连续退火炉等。
根据辐射管的管型,可以分为直管型、套管型、U型、W型、三叉型、P型、双P型等。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表面温度分布越均匀越好。
目前,燃气辐射管内的燃烧过程一般如下:燃料由烧嘴喷出,经点火装置点燃后部分燃料与一次空气发生燃烧反应,剩余的燃料与二次空气反应进行二次燃烧,火焰为扩散火焰,以便降低氮氧化合物生成量,增加火焰长度,产生的高温烟气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辐射管,进而通过辐射管外壁对炉内物料进行辐射加热;高温烟气散发热量后沿辐射管外管内壁回流,一小部分再次参与燃烧,即烟气再循环(EGR),其余部分通过换热器与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排出。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辐射管,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在火焰区烟气温度较高,辐射热流密度大,辐射管壁温较高,形成辐射管的高温段;而在火焰区后烟气与辐射管沿程换热过程中,烟气温度逐渐降低,辐射热流减小,辐射管温度较低,形成辐射管的低温段,这种辐射管的温度分布规律已被实验及理论研究所证实。因此不可避免的造成辐射管表面温度的不均匀性,从而影响辐射管的加热能力和加热质量,降低了辐射管的使用寿命。
燃气辐射管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主要的改进措施如:(1)英国开发的自预热型辐射管,利用烟气的余热对空气进行预热,提高了辐射管的燃烧效率及能量利用率;(2)在辐射管内增加内套筒,采用二次燃烧模式,可增加火焰长度并能提高辐射管壁温的均匀性;(3)在辐射管内使用芯块可以明显地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较好地控制空气消耗系数,强化气体与辐射管管壁之间的对流传热,从而改善辐射管的表面温度分布;(4)在辐射管装置上应用空气分段燃烧、燃气预混与扩散燃烧、旋流稳焰、火焰消音等技术,可以增加火焰长度及降低燃烧噪音;(5)在自预热型辐射管的换热器上提出许多改进措施,如喷流换热器,带有螺旋槽的空煤气换热器,采用间壁喷流式夹层结构的换热器,喷射式换热器,枪式换热器,蓄热和间壁换热复合结构,扭带插入件换热器等;(6)针对辐射管的各构成部分进行优化设计,诸如在U型辐射管焊接处焊接加强环,将支撑机构引出炉外,增加辐射管表面粗糙度,应用陶瓷材料和采用富氧燃烧技术等。但是,在辐射管内低温段进行强化传热的改进措施还未见报道。
泡沫金属是一种新型的低密度功能结构材料,具有体积密度小、相对质量轻、比表面积大、比力学性能高、阻尼性能好等特点。泡沫金属的显著特征是其内部有大量的孔隙,根据各个孔隙之间是否联通有开孔结构和闭孔结构之分。由于开孔结构的泡沫金属具有较大的可及表面积、较高的孔壁热传导率和较小的体积比热容,从而使其具备了优越的热传输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辐射管低温段烟气侧的辐射换热能力,增加烟气和辐射管内壁间的辐射换热量,增大烟气和辐射管内壁间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辐射管低温段的热流密度和管壁温度,从而提高辐射管的表面温度均匀性和热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辐射管,所述燃气辐射管的低温段填充有多孔泡沫金属,所述多孔泡沫金属为开孔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多孔泡沫金属为耐高温的多孔泡沫金属,耐高温极限值为1000~1400℃。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多孔泡沫金属可以通过热喷涂技术进行表面涂覆处理,喷涂材料为金属或陶瓷,以提高其黑度和辐射性能。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多孔泡沫金属是钛金属为基体的泡沫金属、泡沫钢或泡沫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95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