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09783.3 | 申请日: | 200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9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兆良;林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H04W4/12;H04W8/22;H04W24/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曾旻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杨梅***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知 来电 目前 受话者 状态 系统 方法 | ||
1.一种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手机端监控子系统,建置于手机端,通过SS7网络与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连接,进行手机状态讯息处理的传收;
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处理手机端监控子系统所传送的受话的状态,并将可能无法接听电话的原因,以简讯、多媒体简讯、影像电话或语音实时告知发话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端监控子系统包含:
手机状态模块,正确反应出手机的目前状态,并对手机的震动及声音功能做控制;
手机状态监控模块,持续监控手机状态模块所反应的手机的目前状态,并将改变的状态通过传讯协议发送模块传送出去;
传讯协议发送模块,接收手机状态监控模块的命令,通过SS7网络与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进行信息的传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状态模块对手机的震动及声音功能做控制,包含:
(A)切换手机状态;
(B)控制手机音量;
(C)控制手机屏幕亮度变化;
(D)控制手机振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状态监控模块监控手机状态模块所反应的手机的目前状态,包含:
(A)当手机状态模块发生状态改变时,以传讯协议发送模块送出最新状态信息;
(B)接收到其它功能模块讯息时,将其讯息直接显示于屏幕上;
(C)将传送的Messages记录在手机端档案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讯协议发送模块通过SS7网络与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进行信息的传收,包含:
(A)以制式讯息格式协议送出最新状态信息至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其中内容包含用户的电话号码MSISDN以及用户要变更后的状态;
(B)接收自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的制式讯息格式协议处理结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讯协议的制式讯息格式,包含USSD、SMS或SIP。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状态服务控制节点包含:
讯息派送子系统,具备传讯协议,具有USSD/GSM-MAP/INAP/CAMEL等信号的处理能力,正确派送各种讯息到正确的模块;
用户状态控制子系统,对用户最新状态执行控制处理;
MMS/SMS/影音截答子系统,包含MMS/SMS讯息子系统及影像多媒体截答子系统,传送MMS或SMS到用户手机或将通话转接到影音截答子系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讯息派送子系统正确派送各种讯息到正确的模块,包含:
(A)将简讯讯息派送到MMS/SMS讯息子系统;
(B)将多媒体讯息派送到MMS/SMS讯息子系统;
(C)将影像多媒体讯息派送到影像多媒体截答子系统;
(D)将语音讯息派送到影像多媒体截答子系统;
(E)将用户更新状态的讯息派送到用户状态控制子系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多媒体截答子系统的特征包含:
(A)具备影音编码译码能力;
(B)具备语音编码译码能力。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知来电者目前受话者状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MS/SMS子系统的特征包含:
(A)具备Big5编码译码能力;
(B)具备Unicode编码译码能力;
(C)具备简讯编码译码能力;
(D)具备多媒体简讯编码译码能力;
(E)具备传送简讯以及多媒体简讯的能力;
(F)具备接收讯息来自讯息派送子系统的能力;
(G)依操作需求,可将传送的Messages记录在档案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978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