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0463.X | 申请日: | 2009-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8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陈雄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兴辉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4 | 分类号: | C04B35/14;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瓷砖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建筑物的造型日趋多样,功能也日益完善,高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领域,各产品均以适应市场需求为自身产品的研发点,从早期的华丽装饰效果到现在越来越趋于自然、高雅、具个性元素,且需耐用、环保、与时俱进的市场需求。
陶瓷制品以其适应性强、致密度高、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装饰效果好、易保养,且表面光洁如镜,其应用于适用环境时,由于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产品的花色也越来越接近自然逼真,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
市场现有的人造岗石,其装饰效果接近天然石材,其天然纹理好、颜色丰富、色泽鲜艳,受到一定客户群的青睐;但因其较高的辐射性,极差的耐磨度以及防污性能,却令人们望而却步。
我国各企业一直以来不断对抛光砖新技术进行研究,力图开发性能更优越、质量更高的产品。客户需要纹理色彩以及通透感接近天然石材,并且其纹理细腻、立体感强、装饰效果好、质感、防污性、耐磨性、光泽度参数均优的,使用寿命长的新型陶瓷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人造岗石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装饰效果好、质感细腻、花纹立体感强,并且结构致密均匀、耐磨度强、防污性能好、易保养、防潮、具有半透明玉质感、使用寿命长的仿人造岗石瓷砖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所述瓷砖主要原料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SiO2 52.03~74.52%,Al2O3 15.55~32.25%,Fe2O3 0.12~1.28%,TiO2 0.04~0.68%,CaO 0.01~1.46%,MgO 0.01~0.2%,K2O 0.07~5.34%,Na2O 0.16~8.88%。
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工艺步骤包括:采购→配方制定→配料球磨→浆料→浆料陈腐→过筛除铁→喷雾干燥→粉料→粉料陈腐→配送粉料→布料成型→干燥→烧成→抛光→分级→纳米抛光→分级→包装→入库;
所述制造方法工艺步骤还包括:
(1)在砖坯的面料中,将30~50%重量百分比的半透明玉质微粉料与50~70%重量百分比的不同显色坯粉料相混合,并作随机布料;
(2)采用皮带辊压技术,将两种破碎好的制块微粉面料按比例相混合后辊压成不规则形状的自然块状,并整体均匀地分布到砖坯面料中,且使部分块状中隐含有天然裂缝般的细微线条;
(3)制块微粉面料相混合的重量百分比比例为:70~90%半透明玉质微粉料、10~30%有色面料,两种粉料的混合比例既可预置,也可随机。
所述粉料颗粒度重量百分比为:20~40目筛余以下:0.5~27.1%;60~80目筛余:28~48.6%;80~100目筛余:10.4~27%;100目筛余以上:1.8~5.9%。
所述坯体成型压力:≥260Mpa。
所述坯体成型频率:3.2~3.8次/分。
所述干燥温度:180~230℃。
所述干燥周期:60~90min。
所述烧成温度:1170~1210℃。
所述烧成温度急冷段温度:520~550℃。
所述烧成周期:60~90min。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创造性。本发明中的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由高新科技工艺逼真还原人造石质感,通体石纹肌理达到顶级仿真效果,天然石韵,接近现有人造石,是目前各类瓷质抛光砖中极具立体视觉效果的一种,装饰效果好,质感细腻,纹理清晰,在陶瓷领域暂未发现有相同的产品出现。
2、易保养。本发明中的一种仿人造岗石瓷砖由半透明玉质微粉料烧结后接近熔融状态,微粉料所占比例极高,所以整砖表面的光泽度和抗污能力比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低吸水、防污好、抗老化,更容易清洁及保养,且耐腐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兴辉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兴辉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04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