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监管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1069.8 | 申请日: | 200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4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霍建烨;别风雷;田广智;张晓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017;G08G1/04;G08G1/052;G09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自动识别 技术 车辆 监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一些使用环境恶劣,要求响应快、安全性高、功能需求复杂场合的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机动车管理应用采用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基于图像识别的视频监控系统、雷达测速系统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自动识别系统等。视频识别发展较早,技术应用比较成熟,配合雷达测速系统有效的实现了机动车监管管理需求。但是,视频识别也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应用问题,即假牌、套牌、号牌遮挡等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车辆管理则是近几年逐渐发展并为人们所接受。但其近距离应用多为停车收费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远距离应用多采用有源产品。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59406.7的“融合RFID与机器视觉的车辆交通信息监测方法与系统”、申请号为200720096013.9的“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交互式车辆牌照”、申请号为00610031313.9的“基于光纤网络的高速公路RFID车辆监控系统”和申请号为200820107972.0的“用于运营车辆管理的双频电子标签”等。总体而言,上述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车辆监管领域的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的视频识别系统无法有效解决车辆假牌、套牌、遮挡等应用问题,而且视频识别受气候环境影响明显。
2、射频识别产品多为有源产品,使用期限受限。由于价格偏高,安装固定方式繁琐、成本较高,不利于应用推广。
3、自动识别装置多采用龙门架固定方式安装,应用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监管系统。它将射频、视频和雷达测速等自动识别技术有机的集成,有效地提高了对机动车识读的准确率,环境适应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监管系统,它由依次相互通讯的应用软件系统、中间件服务器、识读装置和待检车辆组成。应用软件系统提供面向监管部门的应用服务,中间件服务器完成数据过滤、转发以及部分逻辑处理操作。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识读装置包括固定识读装置、车载识读装置和手持识读装置,识读装置完成车辆信息的采集、数据比对操作。待检车辆上粘贴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与识读装置相互通讯完成监测。
在上述车辆监管系统中,所述固定识读装置包括工控机一和分别与工控机一连接的固定式射频采集器、固定式视频采集器和固定式测速雷达。车载识读装置包括工控机二和分别与工控机二连接的车载式射频采集器、车载式视频采集器和车载式测速雷达。手持识读装置采用手持式射频采集器。
在上述车辆监管系统中,所述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包括依次粘贴的离形纸、透明双面胶、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印刷层二、纸质底基和印刷层一。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将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封装到纸质基片上并贴于车辆上实现射频识别监测。本发明具备以下特点:
1、将射频、视频和雷达测速3种自动识别方式有机的整合,形成一套综合应用管理系统。采用固定与移动结合的数据采集识别方式形成对机动车的立体监管,识别准确率高、环境适应性强,有利于应用推广。
2、车辆上的标签采用无源射频产品,无需更换电池,成本低 廉,性能稳定,适应于多种复杂应用环境。
3、标签采用超高频频段,识别距离远,读取稳定、数据传输率高,防冲突性能好,可以被批量识读。
4、整个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可以方便快捷的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
本发明可以安全高效地应用在交通、公安、环保、保险、税务等领域,特别适用于一些使用环境恶劣,要求响应快、安全性高、功能需求复杂的场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粘贴于车辆上的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固定识读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车载识读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手持识读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10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