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组成铁粉和使用它的烧结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1512.1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正昭;古田智之;工藤高裕;土田武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22F3/16;C22C38/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组成 铁粉 使用 烧结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烧结部件的原料粉末使用的廉价的高强度组成铁粉 和此烧结构件。
背景技术
在将金属粉末加压成形后进行烧结而得到的烧结部件,例如被用于同 步器齿毂(synchronizer hub)和叶轮泵转子(vane pump rotor)等汽车部 件等。该汽车部件在伴随着低燃油消耗化而来的轻量化的要求下,期望高 强度化。因此,作为所述金属粉末,通常使用含有Ni和Mo的合金钢粉 作为强度提高元素。
作为这样的合金钢粉,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997805号中,记载有一种 通过铁粉末、润滑剂、钼铁合金(ferro molybdenum)和石墨的调配而调 制的,以铁为基础的0.6%碳、0.5%钼合金粉末(碳钼材料)。而且还显示, 将该碳钼合金粉末以大约6.1×108Pa的压缩压力对试验环进行压缩后,进 行烧结处理,通过压力6.1×108Pa的高密度二次成形操作,达成比7.5g/cm3大的高密度,与现有工序相比,力学的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另外,日本特 开2007-23318号中记载有一种混合粉末,即合金钢粉,其作为合金成分, 将含有Ni:0.5%、Mo:0.5%、Mn:0.2%的预合金(prealloy)型钢粉和 纯铁粉改变比例而分别混合,并添加石墨粉末和Cu粉末。而且还显示, 对于该混合粉以6ton/cm2的压力进行加压成形而制作圆棒状的试验片, 将该试验片烧结后进行热锻,评价抗拉强度等强度特性和烧结部件组装时 的自整合性的结果。
但是,近年的合金元素,特别是Ni、Mo等合金元素的价格飞涨,导 致使用含有Ni和Mo的原料粉末的烧结部件的制造成本上升,因此就期 望有一种添加了替代Ni和Mo的合金元素的廉价的高强度钢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原料粉末和使用该原料粉末的烧 结部件,作为将金属粉末加压成形后进行烧结而得到的烧结部件用的原料 粉末,其使用了替代Ni和Mo等昂贵的合金元素的廉价的合金元素。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铁粉,包括:铁基粉末;添加量比率为0.5~3.0质量%的 Fe-Mn粉末,所述Fe-Mn粉末其粒径在45μm以下,Mn含量为60~90% 的范围;添加量比率为1.0~3.0质量%的Cu粉末;和添加量比率为0.3~ 1.0质量%的石墨粉末,在此,所述Fe-Mn粉末的添加量中的Mn量相对 于所述Cu粉末的添加量的质量比率处于0.1~1的范围。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烧结部件的强度,会添加Ni、Mo、Mn、Cu、石 墨等作为强度提高元素。本发明使用价格便宜的Fe-Mn、Cu、石墨作为强 化元素来替代价格高的Ni和Mo,将这些元素以上述方式、按特定的添加 比率进行添加、混合,由此可以进行廉价的高强度烧结部件的供给。在此, 之所以以Fe-Mn的形态添加Mn,是由于与Mn单体添加相比,这样能够 降低在烧结中和烧结后根据需要而实施的热处理中的Mn的氧化。另外, 之所以将其上述规定量的Cu粉末同时添加,是出于以下的理由。即,在 Cu的熔融温度(熔点)以上进行烧结时,烧结中Cu熔融并扩散到Fe-Mn 中,Cu-Mn的合金生成。该Cu-Mn比Mn单体的熔点低,Mn向上述组成 铁粉中的扩散速度增加,使烧结部件的强度提高。此外,Cu-Mn合金的生 成与Mn单体存在的情况相比,还具有的作用是,防止烧结中和烧结后的 热处理气氛中的Mn的氧化,能够避免因Mn的氧化造成的强度降低。但 是,相对于Cu粉末的添加量,Fe-Mn粉末的添加量中的Mn量的质量比 率低于0.1时,强度提高的效果不足,另外,若该比率超过1,则无法生 成与Mn量相应的量的Cu-Mn合金,在烧结过程中,剩余的Mn的氧化量 变多,强度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15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