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离式框体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1929.8 | 申请日: | 200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2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林雲棠;陈建宏;陈柏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式框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萤幕框体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由数个分离的框体与铝质后盖胶合,而能提升胶合良率且稳固结合的分离式框体。
背景技术
一般的笔记型电脑结构概如图4所示,主要是由一个主机8与一个萤幕9所组成,而萤幕9通是通过两组枢钮轴81、82与主机8连结,使萤幕9可以相对于所述主机8作掀开或盖合的动作。
而萤幕9的组成,通常是将一个塑胶射出的框体91与铝质的后盖92胶合后,再将一个液晶显示模块93结合于框体91中,并以一封盖94组合于所述框体91,以将所述液晶显示模块93固定于所述框体91中。
而塑胶射出成型的框体,通常会因为射出成型应力而造成框体变形或收缩的问题,尺寸愈大的射出成型件所产生的变形量与收缩量愈大;反之,尺寸愈小的射出成型件所产生的变形量与收缩量愈小。
一旦框体产生变形、收缩,在将框体与铝质的后盖胶合后,铝质的后盖将会随之产生变形,如此一来,在铝质的后盖与封盖组合时将合产生缝隙,甚至是造成液晶显示模块或封盖在组装上的困难。
一般要解决射出成型件的尺寸收缩变异或变形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减少射出成型件的尺寸,例如:将一体式的矩形框体,设计成四个独立且分离的边框,使各个单一边框的尺寸均明显小于一体式的矩形框体,再由四个边框共同组成一个框体,使组成的框体的变形量与收缩量明显小于一体式的矩形框体。
但对笔记型电脑的萤幕而言,框体还必需与固定于主机的枢钮轴结合,并承受掀转萤幕时所产生的扭矩,如果框体采取前述的四个独立且分离的边框的设计,将会产生萤幕底边的边框无法承受掀转时的扭矩的问题,因此前述的分离式框体设计的技术手段,并不适合用于解决笔记型电脑萤幕的框体变形的问题。
从而,如何设计出可以能降低射出成型的尺寸收缩量及变形量,以提升与后盖胶合的良率,同时能承受萤幕掀转时的扭矩的框体结构,便成为本发明的主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分离式框体,其是由两个具有垂直段与水平段的框件组成一框体,而能达到提升胶合良率与稳固结合的双重功效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框体至少由二框件所组成,各框件分别具有一垂直段,各垂直段是位于框体的短边,且各垂直段至少由其中一端延伸出一水平段,各水平段是与各垂直段相互垂直,而由两个框件组成一个框体。
由于各框体是被设计由数个具有水平段与垂直段的框件所组成,使各框件的尺寸明显小于所述框体,以减少变形量与收缩量,使整个框体与后盖胶合的良率得以提升;再者兼具有水平段与垂直段的框件胶合后能产生较大的支撑力臂,而能承受掀转时的扭矩,使框体与后盖稳固结合。
较佳者,各框件的垂直段是作为所述框体的短边,且各框件的垂直段的两端分别延伸一上水平段与一下水平段,而由各框件的上水平段及下水平段分别组成所述框体的两个长边,使两框件组成一矩形的框体。
较佳者,所述框体是由两框件与一上框、一下框所组成,各框件的水平段均是垂直相交于各垂直段的底端,而所述上框是供作为所述框体的其中一长边,所述下框是被设置于所述二框件的水平段之间,而共同组成一矩形框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及
图4是现有笔记型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体;11、12-框件;111、121-垂直段;112、122-水平段;13-上框;14-下框;2-萤幕;21-后盖;22-液晶显示模块;23-封盖;3-枢钮轴;4-主机;5-框体;51、52-框件;511、521-垂直段;512、522-上水平段;513、523-下水平段;8-主机;81、82-枢钮轴;9-萤幕;91-框体;92-后盖;93-液晶显示模块;94-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现配合图式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分离式框体至少由二个框件所组成,各框件至少具有一垂直段与一水平段,且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垂直段是垂直相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19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