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2790.9 | 申请日: | 2009-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3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佘沛亮;杨善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双登科技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155 | 分类号: | H01G9/155;H01G9/038;H01G9/05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2552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体 超级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级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日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 恶化,人类将更加依赖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或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其 中,在太阳能和风能等储能系统中应用的铅蓄电池存在寿命短(约300~500 次)、工作温度范围窄等缺陷,严重影响了配套产品的正常使用,所以需要开 发新型储能技术来满足这些应用领域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技术,可以大大拓宽工 作温度范围,与采用AGM隔膜的酸性超级电容器比较,深循环使用寿命可 以延长一倍以上,且便于制造、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该超级电容器的负极采用活性炭负极(以活 性炭作为活性物质),正极采用铅正极(以PbO2作为活性物质),隔板采用 PVC-SiO2,电解质采用胶体电解质。
胶体电解质的成分包括气相二氧化硅2~8wt.%、聚丙烯酰胺1~3.5wt.%、 磷酸0.5~2wt.%、硫酸81~92wt.%和去离子水2~11wt.%,各组分之和为 100%。
活性炭负极物料由导电炭黑、活性炭、CMC、粘结剂和水混合而成。活 性炭负极物料中各组分的具体组成可以为:导电炭黑0.1~5wt.%、活性炭 80~90wt.%、CMC0.1~5wt.%、粘结剂(如LA132)0.1~5wt.%,其余为水。
正极物料由铅粉、短纤维、导电炭黑、稀硫酸和水混合而成。正极物料 铅膏中各组分的组成可以为:铅粉80~90wt.%、短纤维0.01~0.5wt.%、导 电炭黑0.1~5wt.%、稀硫酸(1.1~1.4g/cm3)1~5wt.%,余量为水。
本发明中活性炭负极容量略大于正极容量,如活性炭负极容量为正极容 量的101~120%。
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为:将正极物料配好后涂覆在铅合金板 栅上制成铅正极;将活性炭负极物料配好后涂覆在铅带或铅合金电极基体上, 烘干制得活性炭负极;将正负极片用PVC-SiO2隔板按照正负相间的方式排 列,放入铅碳超级电容器壳体中,采用真空注液法注入均匀混合后的胶体电 解质,制得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
铅碳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制度是:按0.01~0.2C倍率在1.85V~2.35V电 压范围内恒压限流充放电。
将铅粉、短纤维、导电炭黑、木素磺酸钠和硫酸钡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 均匀干混,接着加入适量调节水进行湿混,随后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去离子 水,搅拌一定时间后即制成铅膏,用双面涂板机涂覆在铅合金板栅上,即可 制成铅正极。
将导电炭黑与活性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均匀干混,加入以水为溶剂的 CMC和粘结剂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然后,分别将混合后的铅膏和活性炭混 合物涂敷在铅带或铅合金电极基体的不同区域上,在50~80℃的温度下烘 干,即可制成活性炭负极。
将所述正负极片用PVC-SiO2隔板按照正负相间的方式排列,放入铅碳 超级电容器壳体中,采用真空注液法注入均匀混合后的由气相二氧化硅、聚 丙烯酰胺、磷酸、硫酸和去离子水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胶体电解质,这样即 可制成胶体铅碳超级电容器;其中活性炭负极容量略大于正极容量。
本发明在铅碳超级电容器中采用胶体电解质,其与铅碳超级电容器的负 极(特别是以活性炭作为活性物质的炭负极)之间以及与铅碳超级电容器的 其他构件之间协同作用,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如胶体电解质与活性炭的相互 作用时,气相二氧化硅与活性炭颗粒之间的致密接触使得纳米级活性炭不会 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团聚,相同涂覆量的极片容量可以增加10%以上;纳米 级气相二氧化硅还使电解液在活性炭表面的浓度分布相对均匀,避免电解液 分层现象;活性炭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发生体积上的变化,使得与活性炭接 触的胶态二氧化硅能够保持固定的形态和电解液数量,具体实验证实本发明 比采用AGM隔板制作的铅碳超电容的使用寿命延长1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双登科技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双登科技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27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便捷组合式门窗套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双锚固锚杆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