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3671.5 | 申请日: | 200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4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袁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丽君 |
主分类号: | D21F1/00 | 分类号: | D21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造纸 织物 | ||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
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
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
所述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每根面经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即所述面经对的其中一根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所述面经对的另一根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一条MD方向的纱线交织路径;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所述织物的成形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对相邻的面经对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二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对缝合纱线的至少一根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左右织造排列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对,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1或2∶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对,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2∶3或4∶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6根或12根底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丽君,未经袁丽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367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载舱新型分隔的抗泥沙型大型船舶
- 下一篇:双动力电动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