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树花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3765.2 | 申请日: | 200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9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庞式;苗爱清;赵超艺;李家贤;黄国滋;凌彩金;赖兆祥;孙世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G3/02 | 分类号: | C12G3/02;C12R1/865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邱奕才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健酒领域,尤其涉及茶树花制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 树花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开花时间因茶树品种和种植地区而异,一般于每年9~12月陆续开 放。我国南部茶区茶树花期则更长,可延续至翌年2~3月,个别地区甚至全 年可见茶花开放。由于茶花开花时间、外界环境影响及花粉生活力等多方面的 原因,茶树的结实率一般都很低,具有“花期长、开花多、结实少”的特点。 由此可见茶花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采摘茶树的鲜嫩芽叶制茶,而对于花朵,绝大部 分任其自生自灭,有的茶园则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花落果,以达到茶园 高产的目的,但同时也造成了茶花资源的巨大浪费。
茶树花的生长期比其他植物的花要长,且吸收和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 研究表明,茶树花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茶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益 成分和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解毒、降脂、降糖、抗癌、滋补、养颜等功效。 并经实践验证,茶树花的抗氧化功能可与国际公认的抗氧化植物迷迭香媲美。
茶树花是一种具备可利用价值又无需专门栽种培育、丰富且可再生的天然 资源,它的综合开发利用,必将有利于茶农增收和茶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果充分利用茶花资源,提取其有效成分应用于生产,不仅具有较 大的社会效益,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采摘茶树花有利于茶 树营养生长,为下一轮的茶叶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可以避免茶叶生产季 节性强,导致秋冬季大量人力物力闲置的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增强,对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1年以来,我国 白酒、啤酒的销售总量不断下降,而保健酒和红酒的销售总量不断增长。其中 保健酒的销售总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到2004年全国保健酒市场销售额 已达40多亿元.
目前已经有利用茶树花制备保健酒的相关报道,将茶树花营养成分与功能 性成分转移到茶树花酒中,不但营养保健,而且风味独特。
现有的茶树花酒酿造过程中,均是将茶树花加入到白砂糖水溶液中,再加 入酵母发酵。因为茶树花中花蜜含量很高,花蜜会对酵母起到抑制租用,从而 影响发酵,生产的酒度数一般为5度以下,因此必须勾兑白酒,也就造成酒的 滋味较差。此外茶树花中锰含量较高,而现有技术中均未有除猛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液体直接发酵,无 需蒸馏和勾兑白酒,酒度可达12%~16%,在低温时不会出现“冷后浑”现象, 且锰含量达标的茶树花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茶树花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分别制备茶树花干和普洱茶培养基;
(2)发酵;
(3)除锰、杀菌。
上述茶树花干的制备采用现有茶树花酒制备工艺中,茶树花干的制备方法 即可实现本发明。
上述茶树花干的制备,具体可采用如下操作:将采摘的鲜茶树花经萎调、 杀青处理后,先烘干至含水量为6%~7%,然后放置2~3个月,再烘干至含 水量为4%~5%,则制备得到茶树花干样。
上述茶树花干的制备过程中,萎调时间为10~20小时,杀青时间为5~ 10分钟,杀青温度为160℃~180℃。
上述茶树花干的制备过程中,将经过萎调和杀青处理的鲜茶树花摊放在 80℃~120℃的提香机中烘干,烘至含水率6%~7%。
上述茶树花干的制备过程中,放置2~3个月,待茶树花氧化成黄褐色再 进行烘干处理,其目的是使茶树花酒的酒色达到红棕色后不再变色,如果用白 色的茶树花酿酒,开始时酒色为橙黄色,由于茶树花中茶多酚的氧化作用,酒 色在陈放时变深色。
上述普洱茶培养基的制备是先将白砂糖溶解在纯净水中配成白砂糖水溶 液,然后再加入普洱茶(熟茶)到白砂糖水溶液中,则配制得到普洱茶培养基; 本发明的普洱茶采用熟茶,是因为熟茶经过发酵后产生大量有益的真菌,可助 酵母发酵,而生茶没有这种效果。
上述普洱茶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白砂糖水溶液中白砂糖的含量为18%~ 22%(质量百分比)。
上述普洱茶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普洱茶的加入量为整个普洱茶培养基质 量的0.5%~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37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