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PB管材单螺杆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4210.X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4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蔡炳然;李国珍;甄焕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联塑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60 | 分类号: | B29C47/6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邱奕才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pb 管材 螺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管材生产设备的挤出螺杆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PB管材单螺杆。
背景技术
当前,塑料挤出机单螺杆设计总的趋势是通过提高螺杆转速和适当在加深螺槽深度来提高生产率,通过采用各种混炼段、通过改变螺杆的结构或加大螺杆的长径比等来保证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在合适的挤出温度下得到均匀塑化的、稳定的挤出质量。这类螺杆是在螺杆上采用各种混炼段或混炼元件或改变螺杆结构以有别于普通三段式螺杆。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120135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塑料软制品的混炼型单螺杆挤出机,它是在挤出机螺杆的计量段上制有菱形块的混炼头,在机筒加料段装设了开V型槽的套筒,并在套筒进料口沿制有前后倾角,还在套筒与料斗座之间制有冷却水套。其结构新颖、设计合理、所加工的产品质量稳定、节能高效。适于直接用粉料制造SPVC制品及各种高性能塑料软制品的混炼挤出成型,是一种新型的单螺杆挤出机械。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201819.4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E高效混炼精密注射螺杆,包括杆体,杆体上设置有送料螺纹,所述杆体的前端依次设置有屏障混炼段和销钉混炼段;该实用新型通过对入料段和压缩段进行优化,使其在加工PE时发挥最好的作用,在进入螺杆前端之前,PE已经得到良好的熔融和排气,只剩下极少的未熔固体料,当物料进入屏障混炼段时,可得到固液分离的效果,使未熔固体料不能通过,已熔液得到较高的剪切,加速熔融,进入销钉混炼段后,销钉可对物料进行撕裂和解取向,使物料的各项性质一致,减少结晶。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201816.0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屏障高效混炼螺杆,包括杆体,杆体上设置有主螺纹,沿主螺纹的旋进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副螺纹和第二副螺纹,其中第一副螺纹与第二副螺纹的螺距大于主螺纹的螺距,且第一副螺纹的首尾两端分别与主螺纹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距离,第二副螺纹的首尾两端分别与主螺纹相交;第一副螺纹和第二副螺纹的螺棱高度比主螺纹的螺棱高度低;该实用新型是基于固液分离的理论,使熔融的熔体和未熔的固体分离开来,使固体继续承受剪切并从熔胶筒吸热,增进熔融速度,最终达到提高熔融速度、提升熔体温度均匀性、塑化均匀、混合效果好的目的。
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204536.5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E塑料管材高产挤出螺杆,采用三段式结构,依次为加料段、熔融段、挤出段,加料段采用单头螺纹结构,熔融段采用双头螺纹的分离型结构,挤出段采用混炼型结构。加料段采用单头螺纹的结构,有利于物料的高速稳定输送;熔融段采用双头螺纹的分离型结构,有利于物料的熔融塑化;挤出段采用混炼型的结构,有利于物料的混炼和高产挤出,产量可达350~400kg/h。
上述现有技术均是技术较为先进的螺杆设备,然而随着螺杆的高转速,使得塑料与机筒的摩擦力大大增加,加料区产生了高压,由于高压和高摩擦的影响,在机筒加料段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热,这些摩擦热有可能使加料段的塑料熔化,产生的熔料渗入到固体塑料中,破坏了固体输送,降低了输送效率。所以现有PB管材螺杆存在高速下生产率难以提高、塑化质量也不佳、熔体温度过高的现象,无法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速高,而且高效高质量的PB管材单螺杆。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速PB管材单螺杆,包括加料段、分离型熔融段、以及混炼型挤出段,所述分离型熔融段设置有一个主螺棱和两个副螺棱,所述加料段的螺槽深度为7mm~8mm,所述主螺棱的导程为105mm~110mm,所述副螺棱导程分别为107mm和84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料段至分离型熔融段的固体输送螺槽(3)的螺槽深度为7mm。
所述分离型熔融段从进料方向起依次包括分离型螺杆固相槽(4)、分离型螺杆液相槽(5)、和分离型螺杆计量段螺槽(6)。
所述分离型熔融段的液相槽深为12mm。
所述混炼型挤出段设有6~12排销钉。
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混炼型挤出段的每排销钉为8~12个。
所述螺杆与套设在其外表面的机筒之间的间隙为0.4mm~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联塑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联塑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42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