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4283.9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许景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墙体材料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08 | 分类号: | B28C5/08;B28B1/08;B28B11/24;E04C2/26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细 生产 建筑 钢筋混凝土 新型 墙体 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 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生产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一般都 是采用胶凝材料、砂、陶粒、水、减水剂、发泡剂等制作而成,其中 胶凝材料一般采用42.5级以上的全水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加上 现有的生产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的方法一般都比较复 杂,影响了轻质墙体材料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工艺 简单,加工方便,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 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材料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a、将sio2含量≥80%的高硅砂研磨至比表面积≥3500cm2/g的磨 细高硅砂;
b、采用上述磨细高硅砂等质量代替常用配方中10~60%的42.5 级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砂,陶粒,高效减水剂, 发泡剂,水还有常用配方中40~90%的水泥一起加入强制式搅拌机中 搅拌均匀;
c、在清理干净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的模具里架设 钢筋骨架,再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料喂入模具里,经振动、制槽、抹面、 养护后拆模即得到本发明轻质墙体材料。
如上所述的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材料 的方法,其中步骤b中所述的磨细高硅砂,水泥,砂,陶粒,水,减 水剂,发泡剂在强制式搅拌机中搅拌的时间为120~250秒。
如上所述的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材料 的方法,其中步骤c中所述的养护为蒸汽养护。
如上所述的掺磨细砂生产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新型墙体材料 的方法,其中步骤c中所述的蒸汽养护为先70~95℃的温度下进行常 压养护3~6小时,然后在0.75~1.05Mpa的压力下进行高压养护6~10 小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方法所使用的磨细砂来源充足,因为普通的洁净江砂 sio2含量≥80%,所以来源充足;
二、高硅砂容易粉磨,降低能耗,与同等的全水泥配方进行比较, 因其磨细砂颗粒较细,比表面积大,混合搅拌后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好, 提高了成型速度与生产效率,由于在高温高压下磨细砂经过充分的物 理与化学反应,其产物为托勃莫莱石,其具有高密度,高强度的性能, 使其墙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抗压与吊挂力方面大大高于全水泥生产 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目前水泥的价格一般为400-450元/顿,而磨细砂的成本价格 为85元/顿左右,本发明磨细砂可代替10~60%水泥,有效降低了成 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生产长2800mm,板厚为100mm,芯孔为40mm的建筑用钢筋 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即轻质条板。将sio2含量为90%的高硅砂研磨 细至比表面积3950cm2/g,采用上述磨细高硅砂等质量代替常用配方 中30%的42.5级P.II型硅酸盐水泥,与砂,陶粒,高效减水剂,发 泡剂,水还有常用配方中70%的水泥一起加入强制式搅拌机中搅拌 210秒;其中磨细砂的掺量为105Kg/m3,水泥为245Kg/m3,在清理 干净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的模具里架设钢筋骨架,再将 搅拌好的混凝土料喂入模具里,最后经振动、制槽、抹面,抽芯后进 行温度为90℃,常压蒸汽养护4.5小时,拆模后的脱模强度为8.5Mpa, 然后将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装车入高压釜在0.95Mpa下 蒸汽养护8小时,冷却后试压强度为15.2Mpa。即得本发明产品。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墙体材料分公司,未经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墙体材料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42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