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叶轮式壳体的防水锤静音止回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4543.2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6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跃;黄虹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0 | 分类号: | F16K15/00;F16K47/02;F16K2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邱奕才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轮 壳体 防水 静音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止回阀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叶轮式防水锤静音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流体控制工程的基本元件,应用十分广泛。它通过制止流体逆流, 起到保护其他流体机械以及管线安全的作用。传统止回阀中阀板关闭速度很快, 一般情况下,止回阀安装在机泵出口端连接的管道上,且离机泵出口端较近, 用以阻止管内流体逆流对机泵可能造成的破坏,对机泵起保护作用。目前管道 系统使用最多的是旋启式和升降式止回阀。当下游阀门在短时间内关闭时,管 道系统就会发生水击现象,止回阀因管道内断流自动关闭,水击波直接作用在 止回阀上,严重时会造成阀门的损坏。水击事故与止回阀失效通常耦合在一起。 止回阀过快启闭会导致水击现象,水击现象破坏止回阀,从而在回路中引起连 锁反应,更多的流体部件(包括其他止回阀)受损,使事故升级;这个恶性循环无 论在哪个环节上开始,其结果都是严重的。
现有的止回阀,无论是旋启式、升降式,还是斜碟式止回阀,它们在启闭 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开启或关闭过程中,阀板始终处于加速过程,使阀门运 动部件停止前速度过快,这就是导致止回阀水击现象和阀瓣撞击的直接原因。 为了解决止回阀水击及阀瓣撞击问题,出现了三种阀板带有阻尼器的止回阀: 机械阻尼式止回阀、水力阻尼式止回阀和混合阻尼式止回阀。机械阻尼式止回 阀的优点是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易于通过机械结构设定,缺点是随着管道中流体 流速及流量增加,相应阻尼机构将变得庞大而复杂,并且随着管线流量流速变 化域加宽时,止回阀的低流量流速启闭特性会严重恶化(即低流量流速工况无法 正常开启和关闭)。水力阻尼式止回阀采用特定结构,使其运动部件在完成启闭 动作时必须对某部分流体做功,降低运动部件动能,达到延长截流时间和缓解 阀瓣撞击的目的。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止回阀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性高,缺点在 于流体在阀体内的运动复杂,难以通过参数化设计使水力阻尼特性达到规定的 要求,设计成本较高,并且随着管线流速和流量增加,水力阻尼器所需阻尼也 随之增加,对于大流量、大流速以及对管线几何尺寸有下限要求的管路,水力 阻尼式止回阀有一定缺陷。混合阻尼式止回阀是将机械阻尼器与水力阻尼器结 合的设计。这种设计试图通过两种阻尼器的优势互补,优化止回阀的启闭特性。 根据对国内外专利,这种方案并未取得显著的突破。阻尼式止回阀的一个共同 缺点在于,阀板缓慢关闭容易导致一部分回流倒流入水泵,使水泵倒转。
除上述所述的止回阀,还有静音止回阀、对冲止回阀、防水锤球形止回阀 等。静音止回阀关闭声音小的原因是阀板的运动距离短,但不能消除水锤;对 冲式止回阀实际上属于水力阻尼式止回阀;球形止回阀防水锤效果较好,但结 构过于复杂,密封面过多,制造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效减轻水 击能量对阀门沿着轴向的集中冲击的叶轮式防水锤静音止回阀。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叶轮式壳体的防水锤静音止回阀,包括壳体、密封环、整流罩、导流 体、弹簧,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有扰流叶片。
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扰流叶片,缓冲回流的水流对止回阀的冲 击,进而削弱甚至抵消水流的冲击力。
进一步地,本发明设置有多个扰流叶片,扰流叶片均匀分布在壳体的内表 面上。通过在壳体内表面均匀设置多个扰流叶片,使得抗水击更加均匀,效果 更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叶片采用截面为曲线的片状体。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叶片呈“S”形。
所述扰流叶片的两端朝向与止回阀的中心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叶片包括前后两组,前组扰流叶片设置在壳体的前端, 后组扰流叶片设置在壳体的后端。
所述前后两组扰流叶片的旋向相反,且前组扰流叶片靠近流体进口,其前 缘的切线止回阀的中心轴线平行,前组扰流叶片的后缘的切线与止回阀的中心 轴线呈第一夹角,后组扰流叶片的前缘的切线与止回阀的中心轴线平行,后组 扰流叶片的后缘的切线与止回阀的中心轴线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 夹角相等。
所述前组扰流叶片和后组扰流叶片构成的一个“S”形状的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45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