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斜感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5391.8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6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赖律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00 | 分类号: | G01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斜 感测器 | ||
1.一种倾斜感测器,包括:
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
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本体,并适于提供光束;
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
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一侧;以及
移动件,配置于本体,其中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本体倾斜方向移动,而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发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感光元件相对于第二感光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其中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
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
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以及
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被移动件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具有一基板与一壳体,壳体配置于基板上,且壳体具有凹陷结构,与基板定义出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与第三容置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的尺寸,第二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的尺寸,而第三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三容置区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还包括一第三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另一侧,且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感光元件的对向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其中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
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
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以及
第四容置区,具有第四开口,其中第三感光元件位于第四容置区内,且第四容置区通过第四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第一感光元件,或光束会被移动件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与第三感光元件至少其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具有基板与壳体,壳体配置于基板上,且壳体具有凹陷结构,与基板定义出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第三容置区与第四容置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的尺寸,第二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的尺寸,第三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三容置区的尺寸,而第四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四容置区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发光二极管为一侧射型发光二极管,且光束为一红外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为一光二极管或一光电晶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发光二极管、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皆固晶于同一平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为一滚珠,且滚珠的大小小于等于0.5mm大于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539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铸铁材料热疲劳性能的试验方法
- 下一篇:混合燃料炉系统及燃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