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档位差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5402.2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9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相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相前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61/04;F16H61/6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74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档位 差动 变速器 | ||
1.一种多档位的齿轮差动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8)、两组差动轮系(3)、和两组定轴多档齿轮变速系统(1)(2)构成,其特征是:两组定轴轮系齿轮变速系统是两轴式多档变速系统,其中一组是奇数档(1),另一组是偶数档(2),两组差动轮系一组是输入差动轮系另一组是输出差动轮系,奇数档的输入轴与输入差动轮系的一个太阳轮轴共轴,偶数档的输入轴与输入差动轮系的另一个太阳轮共轴,奇数档的输出轴与输出差动轮系的一个太阳轮轴共轴,偶数档的输出轴与输出差动轮系的另一个太阳轮共轴;动力由一个差动轮系的行星架输入,由另一个差动轮系的行星架输出;俩组差动轮系或者其中一组差动轮系的俩太阳轮轴分别与变速器壳体之间接有制动器(4)(5),俩组差动轮系或者其中一组差动轮系的俩太阳轮轴与各自的行星架之间接有制动器(6)(7);当偶数档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处于制动状态,奇数档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偶数档变速器停止工作,动力由奇数档传递,当奇数档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处于制动状态,偶数档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奇数档变速器停止工作,动力由偶数档传递,当偶数档和奇数档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全都处于分离状态,一组差动轮系的俩个太阳轮轴与行星架之间的制动器处于制动状态时,动力由奇数档和偶数档同时传递,其变速比介于奇数档和偶数档之间,闭合不同的差动轮系的俩太阳轮轴与其行星架之间的制动器,传动比会略有不同;动力由奇数档变速器传递动力时,偶数档处于锁定状态,这时可以在奇数档传递动力的同时预先选定将要换入的偶数档的档位,动力由偶数档变速器传递动力时,奇数档处于锁定状态,这时可以在偶数档传递动力的同时预先选定将要换入的奇数档的档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档位的齿轮差动变速器,其特征是:奇数档和偶数档与变速器壳体之间的制动器(11)(12)并接一个超越离合器(13)(14)其功能是,当制动器(11)(12)锁止时,变速器传动轴不能转动,当制动器(11)(12)打开时,变速器传动轴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也可以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其它机械结构替代制动器和超越离合器的并接,只要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可;差动轮系的俩太阳轮轴与各自的行星架之间的制动器(9)(10)串接一个超越离合器(15)(16),其功能是,当制动器(9)(10)锁止时,变速器传动轴的转速只能大于等于行星架的转速,制动器(9)(10)打开时变速器传动轴可自由转动,也可以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其它机械结构替代制动器和超越离合器的串接,只要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档位齿轮变速器,其特征是:可以用离合器替代制动器,在换档过程中利用离合器的滑动来减少换档冲击;还可以在制动器的适当位置接入扭转减震器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其它结构,利用扭转减震器的弹性减少换档冲击;还可以利用原动机的转速变化和自动锁止联动机构实现无冲击换档,升档时先打开相应的制动器,之后降低原动机的转速,因相应的制动器是打开的,变速器的传动比会自动下降,当原动机的转速下降到与要升入的档位相匹配时,由于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传动比会自动被锁定在要升入的档位上,这时可通过自动触发的机械自锁联动机构或电子及气动自动机构锁定相应的制动器,完成升档操作;降档时先打开相应的制动器之后升高原动机的转速,因相应的制动器是打开的,变速器的传动比会自动上升,当原动机的转速上升到与要降的档位相匹配时,由于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传动比会自动被锁定在要降入的档位上,这时可通过自动触发的机械自锁联动机构,或电子及气动自动机构锁定相应的制动器,完成降档操作;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综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升档和降档的过程中,在相应的制动器打开后,而相应的应该锁止的制动器没有锁止之前,原动机加速时,变速器的变速比自动变为低档,原动机减速时,变速器的变速比自动变为高档,利用变速器的这种功能可以实现低档加速高档滑行的特殊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相前,未经李相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540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火反射节能炉头
- 下一篇:一种新型结构耐磨截齿体